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黄喉蛇
见“ 黄頷蛇 ”。
《漢語大詞典》:黄颔蛇(黄頷蛇)
亦称“ 黄喉蛇 ”。亦省称“ 黄頷 ”。 蛇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黄颔蛇:“黄頷黄黑相閒喉下色黄,大者近丈。皆不甚毒。” 清 赵彪诏 《说蛇》:“黄喉蛇,好在舍上。无毒,不害人,惟善食毒蛇。”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
《國語辭典》:呼蛇容易遣蛇难(呼蛇容易遣蛇難)  拼音:hū shé róng yì qiǎn shé nán
(谚语)比喻请人来容易,要人离开却很难。《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你将为常言俗语道:『呼蛇容易遣蛇难』,怕日久岁深,盘费重大。」
《國語辭典》:虎头蛇尾(虎頭蛇尾)  拼音:hǔ tóu shé wěi
虎头大,蛇尾小。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水浒传》第一○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头蛇尾,前紧后慢。」《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总算这桩事作得不落虎头蛇尾。」也作「龙头蛇尾」、「虎头鼠尾」。
《漢語大詞典》:活褥蛇
一种能捕鼠的蛇。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二十一年, 伊嗣候 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通典·边防九:“大 唐 贞观 二十一年,其国又献活褥虵。”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诸蛇:“活褥蛇,能捕鼠。”
分類:捕鼠
《漢語大詞典》:龟长于蛇(龜長於蛇)
见“ 龟长於蛇 ”。
谓龟形虽短,而命比蛇长。古代名家论辩时的一个命题,旨在说明长短大小的相对性。庄子·天下:“ 惠施 以此为大,观於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龟长於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 陆德明 释文:“龟长於蛇, 司马 云:‘蛇形虽长而命不久,龟形虽短而命甚长。’”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尺棰取半:“庄子载 惠子 之语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虽为寓言,然此理固具……龟长於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説所能了也。”亦作“ 龟长于蛇 ”。 章炳麟 《春秋左传读·僖公篇·筮短龟长》:“寻名家有‘龟长于蛇’之説,但论其年之长短,而非以其知之长短,固未可以此决也。”
《漢語大詞典》:黑花蛇
乌蛇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乌蛇
分類:
《國語辭典》:海蛇  拼音:hǎi shé
海蛇科的统称。体长三、四尺,头小,眼小,口有毒牙。鼻孔在顶端,尾呈桨状,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可防止海水入内。
《漢語大詞典》:骇龙走蛇(駭龍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夫人皆为其主笔,呼风唤雨,警天动地,号神泣鬼,骇龙走蛇,而 法国 中央之气象一变。”
《漢語大詞典》:捕蛇者说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记述永州(今湖南零陵)蒋某以捕蛇为业,虽有生命危险,但因捕蛇无赋税征收之苦,仍自愿继续下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感慨。
《分类字锦》:駮瑕委蛇
张衡南都赋巨蚌函珠駮瑕委蛇注郭璞尔雅注曰虾大者长一二丈委蛇长猊瑕与虾古字通
分类:
《國語辭典》:拨草寻蛇(撥草尋蛇)  拼音:bō cǎo xún shé
比喻故意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五出:「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思量拨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
《漢語大詞典》:蝉蜕蛇解(蟬蜕蛇解)
(1).如蝉脱壳,如龙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於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凤皇不能与之儷,而况斥鷃乎?”
(2).后世道教多以指羽化成仙。
《国语辞典》:常山蛇势(常山蛇势)  拼音:cháng shān shé shì
常山蛇,传说会稽常山有一种蛇,击其头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腰则首尾皆应。常山蛇势即古代兵学家取效常山蛇反应迅捷而演成的阵势。《晋书。卷九八。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
分类:常山会稽
《分类字锦》:彩逐灵蛇(彩逐灵蛇)
李峤 珠诗 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
分类:
《漢語大詞典》:草蛇灰线(草蛇灰線)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花月痕》第五回回末评论:“写 秋痕 , 采秋 ,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綫,马迹蛛丝,隐於不言,细入无间。”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迨六月十八日,有中外名人 犬养毅 及 张继 ,联翩来 曲 ,圣公府大排盛宴,名人去后四日,於是忽有 宋校长 ( 宋还吾 )被控之事,此中草蛇灰綫,固有迹象可寻也。”亦作“ 草蛇灰线 ”。 黄远庸 《内外之形势》:“该处市面,极为恐慌,乱机日深,皆由此等草蛇灰线而来。”
见“ 草蛇灰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