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蛇吞象 拼音:shé tūn xiàng
相传古时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经过三年,象的骨头才被吐出。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身躯瘦长,而象的体形庞大,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也作「巴蛇吞象」、「巴蛇食象」。
分類:贪婪
《骈字类编》:蛇文
云仙杂记:傅咸掌有卧蛇文,指甲上隐起花草如雕刻,是以文章过人。 符载说:玉气吞蛇文,弥贯鱼目。
《骈字类编》:箧蛇(箧蛇)
王僧孺中寺碑铭:箧蛇争赴藤,鼠无息缘。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铭:箧蛇未断,藤蛇方。
《漢語大詞典》:蛇穿
比喻匍伏穿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其上一石则高削数丈,无级可攀,而下有穴大如斗,蛇穿以入,中遂穹然,上高数十丈,外透而起,则‘丁’字之竖裂也。”
分類:穿行
《骈字类编》:蛇窜(蛇窜)
唐 张祜 题圣女庙 蚁行蝉壳上,蛇窜雀巢中。
《骈字类编》:蛇吐
世说:杜预为荆州刺史,时有宴集,大醉,辄闭斋独眠,外闻斋中呕吐,其声甚苦。有小吏开户看之,止见床上有一蛇吐,垂头床边,都不见人。既出,密觉如此。
《骈字类编》:三蛇
宋史五行志:行都柴垛桥旌忠庙。三蛇出没庭庑。大者盈尺。方鳞金色。首脊有金钱。遇霁或变化数百于蕉卉间。庙徙而蛇孽亦绝。易林:三蛇共室。同类相得。甘露时降生我百榖。
《骈字类编》:两蛇(两蛇)
易林:乘龙上天,两蛇为辅。踊跃云中,游观沧海,民乐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