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9,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蛇口
蛇丘
蛇人
蛇吞象
蛇文
蛇纹
两头蛇
箧蛇
玄蛇
石蛇
蛇穿
蛇窜
蛇羹
蛇吐
蛇蚖
《骈字类编》:蛇口
萨婆多论: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不犯女人。
《骈字类编》:蛇丘
史记武帝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于是制诏御史,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复博奉高蛇丘历城,毋出今年租税人。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县蛇丘隧乡,故隧国。春秋曰:齐歼于隧也。师古曰:蛇音移,隧音遂。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济北国蛇丘有遂乡,古遂国。 左传:庄十三年,齐人灭遂水。又南阳郡复阳侯国西有断蛇丘,即衔珠之蛇也。 经汶水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注汶水。又西径蛇丘县南,县治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是也乡。又濄水又东径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矣,改曰广世居。元中记:东海有蛇丘之地,险多沮洳众蛇 之无人民,蛇或人头而蛇身。
《漢語大詞典》:蛇人
以弄蛇为业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蛇人:“蛇人又饲之,乃食……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
《國語辭典》:蛇吞象  拼音:shé tūn xiàng
相传古时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经过三年,象的骨头才被吐出。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身躯瘦长,而象的体形庞大,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也作「巴蛇吞象」、「巴蛇食象」。
分類:贪婪
《骈字类编》:蛇文
云仙杂记:傅咸掌有卧蛇文,指甲上隐起花草如雕刻,是以文章过人。 符载说:玉气吞蛇文,弥贯鱼目。
《漢語大詞典》:蛇纹(蛇紋)
蛇身的花纹。 茅盾 《子夜》八:“他刚到了楼下厢房,还没坐定,女儿也就来了;拿着蛇纹皮的化妆皮包,是立刻要出门的样子。”
分類:蛇身花纹
《國語辭典》:两头蛇(兩頭蛇)  拼音:liǎng tóu shé
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蝎。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著。」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骈字类编》:箧蛇(箧蛇)
王僧孺中寺碑铭:箧蛇争赴藤,鼠无息缘。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铭:箧蛇未断,藤蛇方。
《漢語大詞典》:玄蛇
一种大蟒。山海经·大荒南经:“ 黑水 之南,有玄蛇,食麈。” 郭璞 注:“今南山蚦蛇吞鹿,亦此类。”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苍苍众色晚,熊掛玄蛇吼。”
分類:郭璞
《漢語大詞典》:石蛇
(1).修堰时用若干竹笼置石,投水中以遏流,其形蜿蜒如蛇,因称。
(2).一种化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四·石蛇﹝集解﹞引 苏颂 曰:“石蛇出 南海 水旁山石间,其形盘屈如蛇,无首尾,内空,红紫色,以左盘者良。又似车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与石蟹同类,功用亦相近。”
《漢語大詞典》:蛇穿
比喻匍伏穿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其上一石则高削数丈,无级可攀,而下有穴大如斗,蛇穿以入,中遂穹然,上高数十丈,外透而起,则‘丁’字之竖裂也。”
分類:穿行
《骈字类编》:蛇窜(蛇窜)
唐 张祜 题圣女庙 蚁行蝉壳上,蛇窜雀巢中。
《漢語大詞典》:蛇羹
用蛇肉所作之羹。 前蜀 贯休 《送人之岭外》诗:“小店蛇羹黑,空山象粪枯。”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南 人食虵,市中鬻蛇羹。”
《骈字类编》:蛇吐
世说:杜预为荆州刺史,时有宴集,大醉,辄闭斋独眠,外闻斋中呕吐,其声甚苦。有小吏开户看之,止见床上有一蛇吐,垂头床边,都不见人。既出,密觉如此。
《漢語大詞典》:蛇蚖
比喻蜿蜒的字迹。 宋 陆游 《北窗试笔》诗:“纸穷墨渐燥,蛇蚖争入卷。”
分類:蜿蜒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