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9,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龙蛇起陆(又作:起龙蛇 ...)
龙蛇落笔
蛇乘雾
蛇两首
蜀山蛇
四蛇
握蛇骑虎
词典
龙蛇
委蛇
长蛇
青蛇
蛇豕
龟蛇
灵蛇
蛇虺
典故
龙蛇起陆
 
起龙蛇
 
天发杀机
 
蛇起陆
 
天地杀机
 
龙蛇机
 
在陆龙蛇


《赤水玄珠全集·医旨绪馀》下卷〈医通·绪论章〉~236~
《阴符经》曰: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列传三·日本〉~8343~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馀,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典故
龙蛇落笔


《苏轼诗集》卷二十一〈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与予言,有所会者。复作一篇,仍用〉
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归来独扫空斋卧,犹恐微言入梦魂。
典故
蛇乘雾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
魏武帝《步出夏门行·神归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例句

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 李贺 拂舞歌辞

典故
叔敖阴德
 
叔敖瘗
 
蛇两首

相关人物
孙叔敖


汉·贾谊《新书》卷六《春秋》
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例句

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元稹 巴蛇三首

柳下直道,叔敖阴德。 李瀚 蒙求

江氛岭祲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 韩愈 永贞行

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典故
蜀山蛇


《华阳国志·蜀志》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例句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李商隐 咏史

典故
四蛇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例句

可笑五阴窟,四蛇共同居。 寒山 诗三百三首两百七十二


《魏书》卷二十一下〈献文六王列传下·彭城王协〉~577~
咸阳王禧疑协为变,停在鲁阳郡外,久之乃入。谓协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协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國語辭典》:龙蛇(龍蛇)  拼音:lóng shé
1.龙和蛇。比喻非凡的人。《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2.比喻英雄与凡夫。元。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套。乔木查曲:「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元。王伯成《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
3.比喻怀才隐退。《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4.形容草书纵逸的笔势。唐。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宋。陆游汉宫春。羽箭雕弓〉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5.矛戟类的兵器。唐。吕温代郑相公谢赐门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于陋巷。」
《國語辭典》:龙蛇混杂(龍蛇混雜)  拼音:lóng shé hùn zá
比喻愚贤不一的人混在一起。《红楼梦》第九回:「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我这座国子监衙门,管著天下十七省龙蛇混杂的监生。」也作「龙蛇浑杂」、「龙蛇杂处」、「鱼龙混杂」。
《國語辭典》:委蛇  拼音:wēi yí
1.从容自得的样子。《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汉。郑玄。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2.蜿蜒曲折的样子。《楚辞。屈原。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3.蛇行,俯伏爬行的样子。《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聊斋志异。卷一。宅妖》:「近扶之,腻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时始没。」
4.随顺的样子。《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唐。成玄英。疏:「委蛇,随顺之貌也。」今亦指与人勉强酬应,虚应敷衍的样子。
《國語辭典》:虚与委蛇(虛與委蛇)  拼音:xū yǔ wēi yí
心境空虚寂静,随物变化。语本《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后指假意慇勤,敷衍应付。《清史稿。卷四三九。廖寿恒传》:「风闻法使至天津,称越南既议款,因以分界撤兵事要约李鸿章,鸿章拒不允,拟即来都磋商译署。论者谓当虚与委蛇。」
《漢語大詞典》:长蛇(長蛇)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名。山海经·北山经:“ 大咸之山 无草木……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长蛇》:“长蛇百寻,厥鬣如彘。飞羣走类,靡不吞噬。”
(2).泛指大蛇。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
(3).喻指贪残凶暴者。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长虵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唐 独孤及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参见“ 封豕长蛇 ”。
(4).古杂戏的一种。魏书·乐志五:“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以备百戏。”
(5).指 长江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诸王自述》:“夫 长江 者,古号为长蛇, 湖北 为头, 安省 为中,而 江 南为尾。”
《國語辭典》:封豕长蛇(封豕長蛇)  拼音:fēng shǐ cháng shé
比喻贪暴的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后汉书。卷五六。张皓传》:「翼赞日月,而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也作「封豨修蛇」。
分類:长蛇贪暴
《國語辭典》:青蛇  拼音:qīng shé
1.青竹丝的别名。参见「青竹丝」条。
2.《白蛇传》故事中的蛇精。白蛇白素贞的侍女小青,即为青蛇所变成。
《漢語大詞典》:蛇豕
长蛇封豕。比喻贪残害人者。语出左传·定公四年“ 吴 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晋 杜预 注:“言 吴 贪害如蛇豕。”晋书·乐志上:“蛇豕放命,皇斯平之。” 唐 李咸用 《题陈正字林亭》诗:“家林蛇豕方羣起,宫沼龟龙未有期。” 清 鲁一同 《重有感》诗:“全开门户容蛇豕,漫握韜鈐布鸛鹅。”
《漢語大詞典》:龟蛇(龜蛇)
(1).龟和蛇。古人常将此二物绘于旗上,以为能消灾避害。《周礼·春官·司常》:“龟蛇为旐。” 郑玄 注:“龟蛇象其扞难辟害也。” 贾公彦 疏:“龟有甲能扞难,蛇无甲,见人避之,是避害也。”按, 清 王引之 以为“龟蛇”当为“龟旐”之误。参见“ 龟旐 ”。《参同契》卷下:“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元武 龟蛇,蟠紏相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祥符 间避 圣祖 讳,始改 玄武 为 真武 ……后兴 醴泉观 ,得龟蛇,道士以为 真武 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披髮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自后奉事益严。”参见“ 玄武 ”。
(2).神名。即 玄武 。
(3). 龟山 和 蛇山 的并称。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 龟山 在 汉阳 , 蛇山 在 武昌 ,两山隔 江 对峙。古为扼守 江 汉 要塞。 武汉长江大桥 即建于两山间。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风檣动, 龟 蛇 静,起宏图。”
《國語辭典》:玄武  拼音:xuán wǔ
1.北方的神,即今道教所奉祀的真武大帝,宋代因避讳改玄为真。又因其居北方,北方属水,故一说为水神。《后汉书。卷二二。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唐。章怀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2.星座名。由位于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组成。即今西洋的人马、宝瓶、摩羯等星座。
《漢語大詞典》:灵蛇(靈蛇)
(1).神异的蛇,有灵应的蛇。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汉 王逸 注:“山海经云: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己之咎先人瑕。”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赤豹文貍备其用,灵蛇玉虺记其奇。”
(2).指传说中衔珠报答 隋侯 的蛇。 南朝 梁 沈约 《梁鞞舞歌·明之君四》:“灵蛇及瑞羽,分素復衔丹。” 唐 薛能 《怀汾上旧居》诗:“投暗作珠何所用,被人专拟害灵蛇。” 唐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诗:“珠生驪龙頷,或生灵蛇口。”参见“ 灵蛇珠 ”。
(3).指灵蛇之珠。珍奇的宝物。比喻胸中藏有锦绣文才的人。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龙文已远,轻图剸兕之功;鱼目滥持,自拟灵虵之色。”
(4).比喻美好的文才或文章。晋书·文苑传序:“ 西都 贾 马 耀灵蛇於掌握; 东汉 班 张 ,发雕龙於綈槧。”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高谈辩飞兔,摛藻握灵蛇。” 明徐复祚《投梭记·应聘》:“他只为胸藏啸虎,手握灵蛇,岂肯老死田间牖。”
(5).敬称妇女所怀之胎。 宋 晁补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 瑶池 。”参见“ 珠胎 ”。
(6).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清 陈维嵩 《海棠春·闺词再和阮亭韵》词:“粧成谁见灵蛇样,分咐与百花閒赏。” 清 叶舒崇 《浣溪沙·孤山别墅有感》词:“生小画眉分细茧,近来綰髻学灵蛇。”参见“ 灵蛇髻 ”。
《漢語大詞典》:灵蛇珠(靈蛇珠)
相传 春秋 时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后以“灵蛇珠”喻绵绣文才。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祖德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 荆山 之玉。” 清 黄宗羲 《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 荆山 之玉者,竟不异虫讙鸟聒,过耳已泯。”
《國語辭典》:珠胎  拼音:zhū tāi
蚌中尚未剖取的珠。《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张说〈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合浦识珠胎,白发因愁改。」后比喻妇人怀孕。如:「珠胎暗结」。
《國語辭典》:灵蛇髻(靈蛇髻)  拼音:líng shé jì
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式。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其梳法是将头发挽起,束为一股或双股,再盘成如灵蛇般蟠曲扭转的发髻。如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即梳此发髻。
《漢語大詞典》:蛇虺
亦作“虵虺”。 泛指蛇类。亦用以比喻凶残狠毒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陈琳 ﹞在 魏 製檄,则目 绍 ( 袁绍 )为虵虺。” 唐 高适 《东征赋》:“寄腹心於梟獍,任手足於蛇虺。” 明 徐霖 《绣襦记·襦护郎寒》:“覻他人形貌,似蛇虺不成蛟,龙门怎高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蛇虺虽死,餘毒尚染於草木。”
《國語辭典》:握蛇骑虎(握蛇騎虎)  拼音:wò shé qí hǔ
比喻非常险恶的处境。语出《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传下。彭城王协传》:「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