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2
词典
3
分类词汇
15
其它
4
分类词汇
冲寞
冲虚
心斋
太冲
静缘
虚冲
守虚
废心
漻泬
冲泊
内鍊
虚素
内炼
不住子
静因之道
《漢語大詞典》:
冲寞(沖寞)
虚静。 宋
韩维
《同陈太丞游龙兴寺经藏院》
诗:“论诗爱平淡,语道造冲寞。”
分類:
虚静
《國語辭典》:
冲虚(沖虛)
拼音:
chōng xū
1.淡泊谦虚。如:「教授冲虚的待人处事态度,受人尊敬。」《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唐。
张九龄
〈
进千秋节金镜录表
〉:「圣道冲虚,有来皆应。」
2.凌空升天,常指成仙。如:「冲虚而去」。三国魏。
阮籍
〈
咏怀诗
〉八二首之四一:「列仙停脩龄,养志在冲虚。」唐。
曹松
哭胡处士
诗:「疑是冲虚去,不为天地囚。」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殷文圭》:「向者布衣,绿眉方口,神仙中人也。如学道,可以冲虚;不尔,垂大名于天下。」
分類:
恬淡
升天
虚静
成仙
《國語辭典》:
心斋(心齋)
拼音:
xīn zhāi
语出《庄子。人间世》:「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内心专一定静,犹斋戒时的屏除外欲。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
四首之二:「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分類:
摒除
杂念
心境
虚静
《國語辭典》:
太冲(太沖)
拼音:
tài chōng
1.虚静无为。《庄子。应帝王》:「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
2.晋朝左思的字。参见「左思」条。
分類:
虚静
静和
和谐
境界
《漢語大詞典》:
静缘(静緣)
静因之道。意谓心要保持虚静,并能顺应事物之理。 唐
张说
《虚室赋》
:“理涉虚趣,心阶静缘。室惟生白,人则思玄。”
分類:
心要
保持
虚静
顺应
应事
《國語辭典》:
虚冲(虛沖)
拼音:
xū chōng
谦和。晋。
张华
〈
壮士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分類:
虚静
淡泊
《漢語大詞典》:
守虚
(1).保持虚静。
《
邓析子·无厚
》
:“是知大道,不知而中,不能而成,无有而足。守虚责实而万事毕。” 晋
庾敳
《幽人箴》
:“幽人守虚,仰钻玄远,敢草斯箴,敬咨黻冕。”
(2).谓心力衰弱。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
:“久抱重疾,气力羸露,耳聋目眩,守虚陨越,自分奄忽填壑。”
分類:
保持
心力
力衰
虚静
衰弱
《漢語大詞典》:
废心(廢心)
虚静其心。
《
列子·仲尼
》
:“ 叔孙氏 曰:‘吾常闻之 颜回 曰: 孔丘 能废心而用形。’” 张湛 注:“夫圣人既无所废,亦无所用,废用之称,亦因事而生耳。故俯仰万机,对接世务,皆形迹之事耳。冥絶而灰寂者,固泊然而不动矣。”
分類:
虚静
张湛
《漢語大詞典》:
漻泬
空旷虚静貌。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
:“既临下以漻泬,亦凭高而泱漭。” 明
汪道昆
《高唐梦》
:“慢临风自嗟,慢临风自嗟,遗荣去奢,同归漻泬。” 清
龚自珍
《题王子梅盗诗图》
诗:“送君言难穷,东望气漻泬。”
分類:
空旷
虚静
《漢語大詞典》:
冲泊(沖泊)
亦作“冲泊”。 虚静淡泊。 晋
慧远
《〈大智论钞〉序》
:“非夫洞幽入冥,孰能与之冲泊哉!” 宋
叶适
《夫人林氏墓志铭》
:“余……见其质性冲泊,器宇明审,侃然穷邑中,量过其任者也。” 明
顾璘
《国宝新编》
:“﹝ 都穆 ﹞文简古有法,诗虽过尔冲泊,竟非俗具。”
分類:
虚静
淡泊
《漢語大詞典》:
内鍊
谓修炼禅心,以求虚静寂定。 明
李日华
《
六研斋笔记
》
卷一:“﹝ 时邦印 ﹞后师事 枫庵和尚 ,受内鍊之旨。”
分類:
修炼
禅心
虚静
静寂
寂定
《漢語大詞典》:
虚素
虚静淡泊。
《
管子·心术上
》
:“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 晋 常璩
《
华阳国志·后贤志·汉嘉太守司马胜之兴先
》
:“清尚虚素,性澹不事荣利。” 南朝 宋 谢惠连
《为学生祭周居士文》
:“体无事於高尚,蹈虚素乎中庸,不臣天子,不事诸侯,公辟弗盼,王命匪酬。”
分類:
虚静
淡泊
《漢語大詞典》:
内炼(内鍊)
谓修炼禅心,以求虚静寂定。 明
李日华
《
六研斋笔记
》
卷一:“﹝ 时邦印 ﹞后师事 枫庵和尚 ,受内鍊之旨。”
分類:
修炼
禅心
虚静
静寂
寂定
《漢語大詞典》:
不住子
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唐
储光羲
《题慎言法师故房》
诗:“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过客知何道,裴回雁子堂。”
分類:
僧
不住
内心
心虚
虚静
执着
《漢語大詞典》:
静因之道
战国 时期一部分道家的认识方法。认为心要保持虚静,并因应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
管子·心术上
》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分類:
分道
道家
认识
心要
保持
虚静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