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69
词典
1
分类词汇
67
佛典
1
共67,分5页显示
1
2
3
4
5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浮伪
无情
实在
情伪
巧言
嚣嚣
奸欺
奸诈
诈伪
虚谈
巧伪
虚数
假节
作伪
貌言
《漢語大詞典》:
浮伪
虚伪。
《
后汉书·郎顗传
》
:“当其迁者,竞相荐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姦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 唐玄宗
《〈孝经〉序》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宋
司马光
《论举选状》
:“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託之源絶,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 章炳麟
《别录》
:“其持书求荐,援引当道,浮伪諛佞,则胥徒所无也。”
分類:
虚伪
《國語辭典》:
无情(無情)
拼音:
wú qíng
1.没有感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总因风伯太无情,以致篙师多失色。」《红楼梦》第五二回:「别人去了也罢,麝月秋纹也这样无情,各自去了。」
2.不留情面。如:「翻脸无情」。宋。
欧阳修
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
词:「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
3.忘情。唐。
李白
〈
月下独酌
〉诗四首之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佛教用语。指没有情识作用的东西。如植物、矿物等。如:「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分類:
无情
虚伪
无意
有情
不留
不实
情义
留情
有感
感情
题叙
《國語辭典》:
实在(實在)
拼音:
shí zài
1.的确、真正。《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只有他写的是实在年庚,五十岁。」《红楼梦》第三六回:「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著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
2.实际、其实。如:「名义上是大学生,实在只是个小学程度。」
3.四柱册的一项分项。参见「四柱册」条。
《國語辭典》:
实在(實在)
拼音:
shí zai
1.诚实、可靠。如:「他的为人很实在。」
2.实牢、坚固。如:「这张桌子做得实在。」
分類:
实在
踏实
具体
确实
结实
诚实
其实
真实
健壮
不虚
认真
切实
坚固
的确
虚假
情形
虚伪
副词
《國語辭典》:
情伪(情偽)
拼音:
qíng wèi
1.真诚与虚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张汤李广,为吏所簿,别情伪也。」
2.虚实,尤指弊病。《管子。七法》:「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新唐书。卷一七○。王锷传》:「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
分類:
弊病
真假
虚实
真诚
虚伪
《國語辭典》:
巧言
拼音:
qiǎo yán
动听而不实在的话。《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汝东吴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来说乎!」
分類:
巧言
表面上
好听
虚伪
《國語辭典》:
嚣嚣(囂囂)
拼音:
xiāo xiāo
1.无欲自得的样子。《孟子。尽心上》:「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2.言语纷纭的样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分類:
自得
虚空
多言
喧哗
多言貌
虚空貌
得无
言貌
虚伪
《漢語大詞典》:
奸欺(姦欺)
亦作“奸欺”。 虚伪欺诈。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
:“乃以一人之听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以一人之防虑而欲胜亿兆之姦欺。” 唐
韩愈
《送穷文》
:“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姦欺,不忍害伤。”
《
明史·詹仰庇传
》
:“乞备覈宜留宜革,并出入多寡数,以杜奸欺。”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 日本 当封建时,算术至疏,顾无隐漏姦欺之患。”
分類:
虚伪
欺诈
《國語辭典》:
奸诈(奸詐)
拼音:
jiān zhà
虚伪诡诈。《西游记》第四三回:「他极奸诈,若放了他,恐生恶念。」《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一个外郎叫做丘三,是个极狡猾奸诈的。」也作「奸诈」。
《國語辭典》:
奸诈(姦詐)
拼音:
jiān zhà
虚伪诡诈。《管子。明法解》:「权衡平正而待物,故奸诈之人不得行其私。」《汉书。卷七一。隽不疑传》:「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也作「奸诈」。
分類:
奸诈
虚伪
诡诈
《國語辭典》:
诈伪(詐偽)
拼音:
zhà wèi
欺诈虚伪。《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众人有平日恨他的,把他姓名及平日所为奸盗诈伪事,是长是短,一一告诉出来。」
分類:
诈伪
巧诈
弄虚作假
虚伪
伪装
装假
假冒
《國語辭典》:
虚谈(虛談)
拼音:
xū tán
空谈。《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之备,终受制矣。」《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张公好虚谈而无实用,倾险小人也。」
分類:
虚伪
脱离
离实
言论
空谈
《漢語大詞典》:
巧伪
虚伪不实。
《
庄子·盗跖
》
:“此夫 鲁国 之巧伪人 孔丘 非邪?”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诗:“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 严复
《论中国教化之退》
:“今 支那 之民非特智识未开也,退化之后,流于巧伪。”
分類:
巧伪
虚伪
不实
《國語辭典》:
虚数(虛數)
拼音:
xū shù
1.不实的数目。《金史。卷一○九。陈规传》:「御壮健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取细弱以增虚数。」
2.数学上指负数的平方根。如-1开根号。凡-1开根号的实数倍称为「纯虚数」。有时,凡非实数的复数也称为「虚数」。
分類:
虚伪
数学
虚假
不表
数学名词
礼节
数额
数量
负数
数词
礼数
平方根
《國語辭典》:
假节(假節)
拼音:
jiǎ jié
1.持符节为使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分類:
虚伪
借用
符节
节操
持节
使臣
出行
符信
军政
往往
使持节
《國語辭典》:
符节(符節)
拼音:
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證。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为凭證。《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唐。
元结
〈
舂陵行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2.形容相符合、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分類:
符节
发兵
朝廷
指使
兵符
使者
符信
委派
所持
地方长官
持节
长官
金玉
玉竹
竹木
《國語辭典》:
作伪(作偽)
拼音:
zuò wèi
作假。《书经。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分類:
作伪
称言
言行
虚伪
《國語辭典》:
貌言
拼音:
mào yán
表面的话。《史记。卷六八。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
分類:
虚伪
文饰
表面上
假话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