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辨言
(1).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辨,通“ 辩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王聘珍 解诂:“辨言者,言伪而辨也。”
(2).申辩,说辩解的话。辨,通“ 辩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如宰执本进士,或士大夫得罪,知其无辜,不敢辨言,恐人疑其为党也。” 清 管同 《楚昭王论》:“继又不知愧耻,而辨言以求復位。”
《漢語大詞典》:虚诡(虚詭)
(1).虚假离奇。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人述梦》诗:“及寤尽空无,方知悉虚诡。”
(2).指虚伪欺诈。云笈七籤卷二六:“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以国家盛美,特招延儒墨於文纲之内,抑絶俗之道,摈虚诡之迹。”
《漢語大詞典》:伪态(僞態)
虚伪的态度。《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分類:虚伪态度
《国语辞典》:假仙  拼音:jiǎ xiān
闽南方言。虚伪造作、不诚实。如:「少假仙了,你明明很喜欢这份礼物,还故意假装很讨厌。」
《漢語大詞典》:虚罔
(1).犹虚妄。虚伪荒诞。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 陈暄 ﹞反为憾恚,妄相陷辱。至六月初,遂作盲书,便见诬谤。圣朝明鉴,悉知虚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朝鲜疏:“金墉十年,内外隔絶,圜门棘户,穴通饮食;而谓之密约祖妃。其虚罔谬盩,固已极矣!”
(2).犹虚无。 明 王守仁 《大学古本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漢語大詞典》:伪貌(僞貌)
犹伪态。虚伪的态度。汉书·黄霸传:“长吏守丞畏丞相指,归舍法令,各为私教,务相增加,浇淳散朴,并行伪貌,有名无实,倾摇懈怠,甚者为妖。”
分類:虚伪态度
《漢語大詞典》:矫语(矯語)
(1).假话;虚伪的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贫贱不如富贵,俗语也;富贵不如贫贱,矫语也。”
(2).指谎说。 清 朱琦 《续苏明允谏论》:“闇主乱朝,乃至迁其刑於諫,迁其赏於不諫,而士亦矫语曰:‘吾不悦赏,不畏刑。’”
《漢語大詞典》:矜假
骄矜虚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范启 与 郗嘉宾 书曰:‘ 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 郗 答曰:‘举体无餘润,何如举体非真者!’ 范 性矜假多烦,故嘲之。”
分類:骄矜虚伪
《漢語大詞典》:狡伪(狡僞)
狡诈虚伪。 金 胥鼎 《送弟恒州作》诗:“敛暴单贫困,囚淹狡伪萌。”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於不可胜説。” 清 蒲松龄 《诈欺官私取财》:“今某恣情狡伪,任意狼贪。”
分類:狡诈虚伪
《漢語大詞典》:虚鄙
虚伪卑鄙。亦指虚伪卑鄙之人。晋书·傅玄传:“陛下圣德,龙兴受禪……惟未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元年引此文作“未退虚鄙之士以惩不恪”。
分類:虚伪卑鄙
《漢語大詞典》:夸诈(誇詐)
虚伪欺诈。汉书·韩信传:“ 齐 夸诈多变,反覆之国。”
虚夸狡诈。 宋 曾巩 《齐州杂诗序》:“ 齐 故为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夸诈见於习俗。”明史·汉王高煦传:“ 高煦 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
《漢語大詞典》:诬矫(誣矯)
虚伪做作;虚假不实。魏书·良吏传·杜纂:“ 纂 所歷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至於占卜术数,动称 黄 农 以上,反闕 秦 汉 之文,盖以 嬴 焰所遗,故盛相依託,其为诬矫,尤不可言。”
《漢語大詞典》:虚欺
虚伪诡诈。百喻经·出家凡夫贪利养喻:“外似沙门,内实虚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
分類:虚伪诡诈
《国语辞典》:皮笑  拼音:pí xiào
形容脸上呈现出虚伪不自然的笑容。如:「如果你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有的人只是皮笑而已。」
《漢語大詞典》:诡薄(詭薄)
(1).虚伪浮薄。新唐书·李逢吉传:“因以恩爵动诡薄者,更相挻以詆伤 度 。”金史·彀英传:“ 上京 王业所起,风俗日趋诡薄,宗室聚居,号为难治。”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 义山 盖负才傲兀,抑塞於钩党之祸;而传所云放利偷合,诡薄无行者,非其实也。”
(2).奇巧浮华。清史稿·文苑传一·丁炜:“故其为诗,力追三 唐 、 汉 、 魏 ,无诡薄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