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府拾遗 麌韵》:为虏(为虏)
北齐书徐之才传:卢元明戏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即答云:卿生男则为虏,养马则为驴。
《漢語大詞典》:虏庭(虜庭)
见“ 虏廷 ”。
《漢語大詞典》:降虏(降虜)
俘虏。《汉书·公孙弘传赞》:“ 衞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后汉书·耿弇传》:“ 子舆 弊贼,卒为降虏耳。”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
分類:俘虏
《漢語大詞典》:驱虏(驅虜)
见“ 驱掳 ”。
《漢語大詞典》:驱掳(驅擄)
亦作“ 驱虏 ”。 驱迫掳掠。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驱虏平人,或赂遗贫民,令作耳目。” 宋 李纲 《论淮西军变札子》:“生灵遭屠戮,官吏被驱掳,数万之众,一朝失之,谁任其咎?” 宋 岳飞 《奏条具襄阳随郢三郡防守状》:“公吏军民自缘久罹兵火,或被驱掳,或遭杀戮。”《前汉书平话》卷上:“ 汉王 传令於众军曰:‘若得 项王 家属,无得驱虏杀害,与吾家属无异矣。’”
《漢語大詞典》:系虏(係虜)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