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9,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下一页
汪如藻(字 念孙 )
朱文藻(字 映渭、映漘 号 朗斋 )
陶元藻(字 龙溪 号 篁村、凫亭 )
潘奕藻(字 思质 号 畏堂 )
崔问余(名 启藻、李芳 号 少山 )
高金藻
凌扬藻(字 誉钊、药洲、誉剑 )
刘彬华(字 藻林、朴石 )
陆凤藻(字 丹扆 )
石承藻(字 黼庭 )
尹作翰(字 叔藻、吉生 )
许应藻(字 象九 号 鱼南 )
陈维藻(字 凤阿 )
郑用鉴(字 明卿 号 藻亭、人光 )
其它辞典(续上)
江如藻(字 彦孙、鹿园 )汪如藻(字 念孙 )
朱文藻(字 映渭、映漘 号 朗斋 )
陶元藻(字 龙溪 号 篁村、凫亭 )
潘奕藻(字 思质 号 畏堂 )
崔问余(名 启藻、李芳 号 少山 )
高金藻
凌扬藻(字 誉钊、药洲、誉剑 )
刘彬华(字 藻林、朴石 )
陆凤藻(字 丹扆 )
石承藻(字 黼庭 )
尹作翰(字 叔藻、吉生 )
许应藻(字 象九 号 鱼南 )
陈维藻(字 凤阿 )
郑用鉴(字 明卿 号 藻亭、人光 )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
江如藻,字彦孙,又字鹿园,秀水人。乾隆乙未进士,历官山东粮储道。有《经进诗稿》。
人物简介
维基
汪如藻,字念孙,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朝官员。汪孟鋗之子。汪如洋之兄。《四库全书》开馆时,献家藏书二百七十种。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任国子监学正、翰林院编修,曾校修《一统志》。官至山东粮道。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潘奕藻,字思质,号畏堂,吴县籍歙县人,乾隆甲辰进士,官刑部郎中,著《归云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崔问余,又名启藻、李芳,号少山,陕西蒲城人,戏剧家、进士出身。嘉庆三年(1798年)乡试中举,嘉庆六年(1801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崔问余幼年与单氏订婚,后父崔希驷亏空查抄,单氏悔婚,单女坚持婚约,并因此自尽。崔问余有感此事,著有戏剧《碧玉细传奇》追悼。
人物简介
维基
高金藻,山东海阳县(今海阳市)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三甲进士。嘉庆六年(1801年),官湖南浔州府桂平县知县。嘉庆十二年(1807年)因失察群体事件,勒令休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45 【介绍】: 清广东番禺人,字誉钊,一字药洲。乾隆时诸生,曾从朱圭问学,工诗文。有《药洲诗略》等,并辑有《岭海诗钞》。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二
凌扬藻,字誉剑,号药洲,番禺人。诸生。有《药洲诗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番禺人。字藻林,一字朴石。嘉庆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乐仕进,乞假归,先后主端溪、越华书院讲席。谭莹等皆出其门下。卒年五十九。有《玉壶山房诗钞》、《岭南群雅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一六
刘彬华,字藻林,号朴石,番禺人。嘉庆辛酉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玉壶山房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丹扆。嘉庆十二年举人。有《小知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潭人,字黼庭。嘉庆十三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科给事中。敢言有声。后在籍因故牵连,降光禄寺署正。有《桐叶山房诗草》。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九
石承藻,字黼庭,湘潭人,嘉庆戊辰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工科给事中。有《桐叶山房诗草》。维基
石承藻,字黼庭,湖南湘潭人,清朝官员、探花。父石养源,官至洛川知县。嘉庆十三年(1808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山西乡试主考官,提拔祁隽藻、葛天柱等。迁御史,巡视南城,改给事中,以敢言闻名。以母丧,归乡守孝。嘉庆年间参修《全唐文》。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湘潭爆发土客械斗,“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侍郎周系英与巡抚吴邦庆互劾。周系英之子周汝桢曾致书承藻,被吴邦庆发现,因此牵连罢官,卒于乡。有《桐叶山房诗草》。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五
尹作翰,字叔藻,一字吉生,湘潭人。嘉庆辛未进士,官桐城知县。有《如如精室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许应藻(?年—?年),字象九,号鱼南,云南省石屏县人,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进士。嘉庆二十五年五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年闰三月散馆授编修,道光四年八月考试翰詹,考列四等罚俸二年,道光十年十一月提督湖北学政,后升为侍讲学士,道光十三年七月考试翰詹,考列三等降补侍讲,道光十五年十二月,署日讲起居注官,授浙江督粮道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维藻(?~?),字凤阿,淡水厅大龙峒人。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参考赖子清〈台湾科甲艺文集〉,《台北文物》六卷四期,1958年。〗(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用鉴(1789~1867),字明卿,号藻亭,又号人光,清淡水厅竹堑人。为郑崇科长子,「开台进士」郑用锡的从弟。少时家贫,以舌耕为业,二十二岁取进彰化县学生员。道光五年(1825),中乙酉科拔贡,成为北台首位拔元,以教职选用,任明志书院讲席。咸丰六年(1856),捐输津米得叙内阁中书衔,因念双亲衰老、二弟早亡而不赴任,故有孝名于世。同治元年(1862),诏举孝廉方正。卒后,与崇和、用锡同列祀乡贤祠中 。郑氏一生致力文教,主讲明志书院二十馀年,门下达人甚多,淡北陈维英即其弟子。尝劝修文庙、明伦堂、文昌宫,又捐资义渡、义仓、义冢,颇好公益。生平笃学,于经于史,多所钻研,曾佐从兄郑用锡编《淡水厅志略》,并撰有《易经图解》、《易经易说》及《静远堂诗文集》等作,惜除诗文集外,其馀专著皆未付梓。用鉴之诗作,题材内容丰富,包括题画、咏物、咏怀、酬唱……等,其中又以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者最具特色;另,亦好于诗中说理,近于宋诗格调。由于潜身儒道,不染世情,作品常具冲穆平和、疏淡不迫之情感,意境不凡。其诗文作品虽得传世,然亦迟至日治时期始分期刊载于《台湾文艺丛志》中,并定名为《静远堂诗文钞》,共刊有诗钞二卷,文钞一卷,由其曾孙郑虚一校字。民国九十年(2001)十二月,新竹文化局委托詹雅能先生依据此版本重编发行,兹以此为底本,参照《浯江郑氏家乘》、《东宁击钵吟后集》等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