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小说《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有济公的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这种关于空间大小平等、涉入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经中多有反映。《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谓:「以须弥(高山名)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楞严经》卷二也说:「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万国土。」《华严经》更是反复论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贤行愿品》说:「一切诸世界,入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又如《梵行品》说:「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中国的华严宗在《华严经》的教义基础上,建立了「事事无碍」、「一多相容」、「微细相容」、「唯心回转」等宗义。华严宗认为:见须弥山高广,是自心作大;见芥子微细,是自心作小。而须弥山和芥子本无大小之别,故得以涉入无碍。 (李明权)
地藏菩萨
【俗语佛源】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中国民间熟悉的菩萨。也称为「地藏王菩萨」、「地藏」。如巴金《秋》四三:「这天(指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又如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请来了便赞。从观音大士,玉帝,地藏,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等记载,他「安忍不动如大地」,故名。传说他受佛的嘱托,在释迦佛已经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段时期度化众生。他曾发下大誓愿,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民间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说。相传唐时航海来九华山的新罗国太子金乔觉是地藏化身,他住九华山数十年,化后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李明权)
三藏──大乘三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藏即含藏之义也。谓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故名三藏。
〔一、大乘经藏〕,经,法也,常也。谓华严等诸大乘经,唯谈法界中道之理,诠示大乘菩萨修行證果之法,是名大乘经藏。
〔二、大乘律藏〕,律,即法也。谓梵网等经,唯制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是名大乘律藏。
〔三、大乘论藏〕,论即论议。谓起信等论,唯决择诠辩大乘菩萨修證之法,是名大乘论藏。
三藏──小乘三藏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證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三、小乘论藏〕,谓俱舍等论,唯决择诠辩小乘声闻、缘觉修證之法,是名小乘论藏。(梵语俱舍,华言藏,谓有包含摄持之义也。)
三如来藏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识,名如来藏也。(第八识者,藏识也。)
〔一、隐覆藏〕,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识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三、出生藏〕,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本,遇缘熏习,则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有情无情等法,故名出生藏。
三藏诠三学
【三藏法数】
(出四教义)
三藏,经律论也。三学,戒定慧也。三藏诠三学者,诠,具也,谓三藏具说三学之事理也。
〔一、经诠定学〕,谓阿含等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又佛凡说经,必先入定,故云经诠定学。(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律诠戒学〕,谓毗尼律藏,因事制戒,专用防止身口恶法。又戒是所诠之行,律是能诠之教,故云律诠戒学。(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又言灭。)
〔三、论诠慧学〕,谓阿毗昙等论,决择辩论一切法义,皆以智慧分别,故云论诠慧学。(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四名──论藏华梵四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摩怛理迦〕,梵语摩怛理迦,华言本母。谓反覆论议,则能出生一切义理故也。
〔二、奢萨怛啰〕,梵语奢萨怛啰,华言议论。谓评议辩论空有假实等法故也。
〔三、鸟波你舍〕,梵语乌波你舍,华言近说。谓从近从略,说经中要义故也。
〔四、阿毗达磨〕,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谓能对所问之法故也。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喻──龟藏六
【三藏法数】
(出法句譬喻经)
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想念不除,六根贪染,曾无宁息,不能入道。佛知其可度,化作沙门,至彼寄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乃缩其头尾,及与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啖。于是道人问沙门曰: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加害。沙门答云: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说颂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六情即六根也。)
〔一、头喻眼〕,头喻眼者,谓龟以头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被一切色尘之所害也。
〔二、前左足喻耳〕,前左足喻耳者,谓龟以前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被一切声尘之所害也。
〔三、前右足喻鼻〕,前右足喻鼻者,谓龟以前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鼻根,不令嗅香,则不被一切香尘之所害也。
〔四、后左足喻舌〕,后左足喻舌者,谓龟以后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被一切味尘之所害也。
〔五、后右足喻身〕,后右足喻身者,谓龟以后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被一切触尘之所害也。
〔六、尾喻意〕,尾喻意者,谓龟以尾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被一切法尘之所害也。
七阶──藏教七阶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三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此观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观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观灭谛境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三祇修六度〕,三祇者,三阿僧祇劫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度,越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也。谓菩萨既发心已,必须行六度行,填满本愿,是为三祇修六度。(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三、百劫种相好〕,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百劫种相好者,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凡历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番增减,为一大劫。谓菩萨于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如是至三十二相具足,而身清净也。(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增劫。从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名减劫。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端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四、六度相满〕,六度相满者,谓菩萨修行六度之相圆满也。如尸毗王代鸽,即檀度满也。普明王舍国,即戒度满也。羼提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慈忍不动,血变为乳,即忍度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即精进度满也。尚阇黎鹊巢顶上,即禅度满也。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城邑山川均等,故能息诤,即智度满也。如上六人,皆释迦往昔所修之行,是为六度相满。(梵语尸毗,华言与。代鸽者,遍割身肉与鹰以代鸽命,身肉俱尽,不恼不死,自誓真实,感身平复也。梵语羼提,华言忍辱。梵语歌利,华言恶世无道。大施太子求如意珠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之,言欲酌海乾而取之也。筋骨断坏,终不解废,诸天见而问之,答曰:吾生生不休。诸天悯之,助其抒海,海水减半,龙恐海乾,令夜叉送珠还之。尚阇黎者,螺髻仙人,名此人得四禅定,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即更入定,待鸟飞去,方始出定。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五、兜率降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降生者,谓菩萨将补佛处,出世度生,即从兜率天降生人间,以补其处,是为兜率降生。(菩萨即释迦佛也。补佛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也。)
〔六、降神出家〕,谓菩萨既降神出胎,厌生老病死之苦,而欲脱离,故求出家,入山修道,是为降神出家。
〔七、菩提树下成道〕,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自知成道时至,于菩提树下,破诸魔众。魔王败绩,鬼兵退散,菩萨安坐不动,即成佛道,是为菩提树下成道。(菩提树者,谓佛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也。)
九喻──如来藏九喻
【三藏法数】
(出宝性论)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證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證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曰烦恼。)
〔一、萎华佛身喻〕,萎,枯悴也。萎华,譬无明烦恼;佛身譬如来藏也。谓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本有功德庄严如来藏身,而为无明贪惑所覆,而不能见也。论云:功德庄严佛,住在萎华中。是也。
〔二、岩蜂淳蜜喻〕,岩蜂譬烦恼,蜜以譬如来藏。谓蜂为人所触,则放毒螫;人为境所逆,则生瞋害也。盖一切众生如来藏中,具有功德法味,而为无明瞋恚之所缠绕,不得其用。犹彼淳美之蜜,而为群蜂之所围绕,而不能得其味也。论云:上妙美味蜜,为群蜂围绕。是也。
〔三、糠铖粳米喻〕,糠谷皮铖,糠之粗者,譬烦恼也。粳米,譬如来藏法身之体也。盖如来藏法身之体,隐在众生无明痴惑之中,不得受用。犹粳米在糠铖之内,而不可充食也。论云:谷实在铖中,无人能受用。是也。
〔四、粪秽真金喻〕,粪秽譬烦恼,真金譬如来藏性。谓法身本净,犹如真金,为烦恼粪秽覆污,而不明洁。盖一切众生,飘流三界,而迷失如来藏性于烦恼之中,亦犹人遗弃真金于粪秽之内也。论云:如人行远路,遗金粪秽中。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五、贫家宝藏喻〕,贫家譬众生,宝藏譬如来藏性。谓一切众生无明烦恼身中,而有如来藏性。犹贫人屋内,而有珍宝之藏也,贫人虽有宝藏,为地所覆,而不能见。众生虽具法身,为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也。论云: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是也。
〔六、庵罗内实喻〕,庵罗,梵语具云庵摩罗,华言柰,果名也。内实者,即果内之种子。果譬烦恼妄惑,内实譬如来藏中菩提种子,谓诸众生烦恼妄惑之中,而有如来藏菩提种子,安住不动。犹庵罗果内而有种子,含藏不朽也。论云:如种种果树,子芽不朽坏。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弊衣金像喻〕,弊衣即破垢之衣,譬烦恼;金像即佛身之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清净法身,为无明弊垢之所缠覆,堕在生死道中,犹弊垢之衣,缠裹真金之像,弃于道路也。论云:弊衣缠金像,在于道路中。是也。
〔八、贫女贵胎喻〕,贫女,譬无明烦恼;贵胎者,即贫女胎中所怀贵人,譬如来藏。谓一切众生无明烦恼之中,而有如来清净法身之体,而不能见。如贫女怀贵人之胎,而不自知也。论云:譬如孤独女,身怀转轮王。是也。
〔九、焦模铸像喻〕,焦模者,焦土所为之模范,譬烦恼;铸像者,所铸金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性在众生无明暗惑之中,犹镕真金铸像在于焦模之内,而不能类(编者注:「类」疑是显)见也。论云:如人镕真金,铸在泥模中。是也。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谓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无穷也。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此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金刚轮山内所有大地,一切皆以金刚所成,诸摩尼宝以为间错,普现如来所有境界,如天帝网,于中布列。此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妙宝充满其中,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状,各各庄严等。一一世界种,或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诸庄严等形,悉在此世界海中,分布而住。其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其二十重庄严世界,皆从此出。其最下重世界,名最胜光。遍照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如是乃至最上第二十重世界,名妙宝焰。此第二十重世界,自下而上,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各有佛出现,教化众生。娑婆世界,正当第十三重,即是毗卢遮那如来所出现之处。此二十重世界,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此世界海,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之所严净,故称所修实因,感报此庄严重重无尽世界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摩尼,华言如意。天帝网者,谓帝释殿有千珠宝网,交光相映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最胜光遍照华藏世界〕,此第一重世界,依众宝摩尼华而住,其状犹如摩尼宝形,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离垢灯。(如摩尼宝形者,谓摩尼状有八楞,似方不方,似圆不圆,世界如彼故也。离垢灯者,谓离烦恼、所知二障,智眼清净,照世如灯故也。)
〔二、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华藏世界〕,此第二重世界,依宝莲华网而住,其状犹如师子之座,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师子光胜照。
〔三、一切宝庄严普照光华藏世界〕,此第三重世界,依种种宝璎珞住,其形八隅;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净光智胜幢。
〔四、种种光明华庄严华藏世界〕,此第四重世界,依众色金刚尸罗幢海住,其状犹如摩尼莲华,四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
〔五、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此第五重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五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香光喜力海。
〔六、净妙光明华藏世界〕,此第六重世界,依金刚宫殿海住,其形四方。六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普光自在幢。
〔七、众华焰庄严华藏世界〕,此第七重世界,依一切宝色焰海住,七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
〔八、出生威力地华藏世界〕,此第八重世界,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其状犹如因陀罗网。八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广大名称智海幢。(因陀罗网,即天帝网也。)
〔九、出妙音声华藏世界〕,此第九重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其状犹如梵天身形。九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清净月光相无能摧伏。
〔十、金刚幢华藏世界〕,此第十重世界,依一切庄严宝师子座摩尼海住,其状周圆。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
〔十一、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华藏世界〕,此第十一重世界,依种种殊异华海住,其状犹如半月之形。十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无量功德海。
〔十二、光明照耀华藏世界〕,此第十二重世界,依华旋香水海住,状如华旋。十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超释梵。
〔十三、娑婆华藏世界〕,此第十三重世界,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而住,其状犹如虚空。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其佛即毗卢遮那如来世尊也。
〔十四、寂静离尘光华藏世界〕,此第十四重世界,依种种宝衣海住,其状犹如执金刚形。十四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遍法界胜音。
〔十五、众妙光明灯华藏世界〕,此第十五重世界,依净华网海住,其状犹如卐字之形。十五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十六、清净光遍照华藏世界〕,此第十六重世界,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其状犹如龟甲之形。十六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清净日功德眼。
〔十七、宝庄严藏华藏世界〕,此第十七重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其形八隅。十七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
〔十八、离尘华藏世界〕,此第十八重世界,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状如珠璎。十八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无量方便最胜幢。
〔十九、清净光普照华藏世界〕,此第十九重世界,依无量色香焰须弥山海住,其状犹如宝华旋布。十九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普照法界虚空光。
〔二十、妙宝焰华藏世界〕,此第二十重世界,依一切诸天形摩尼王海住,其状犹如宝庄严具。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福德相光明。
修多罗藏
【三藏法数】
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毗柰耶藏
【三藏法数】
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藏法数】
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阿毗达磨藏
【三藏法数】
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三藏法数】
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