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绷藉(綳藉)
亦作“绷接”。犹绷褯。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曾出的胎也波胞,你娘将你那綳藉包。”《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蔡老娘 向牀前摸了摸 李瓶儿 身上,説道:‘是时候了。’问:‘大娘预备下綳接、草纸不曾?’ 月娘 道:‘有。’”
《漢語大詞典》:避藉陛
指高的台阶。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门前四扇看阶,中间两扇大门,门外避藉陛,坡前却是垃圾,一条竹子横夹着。”
分類:台阶
《國語辭典》:杯盘狼藉(杯盤狼藉)  拼音:bēi pán láng jí
狼藉,散乱的样子。杯盘狼藉形容酒席完毕,杯盘散乱的情形。《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宋。苏轼〈赤壁赋〉:「肴核已尽,杯盘狼藉。」也作「杯盘狼籍」。
《漢語大詞典》:道路藉藉
形容社会上人们纷纷传告。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於武力解决。”
《漢語大詞典》:单藉(單藉)
薄垫子。新唐书·卢怀慎传:“﹝ 怀慎 ﹞既属疾, 宋璟 、 卢从愿 候之,见敝簀单藉,门不施箔。”
分類:垫子
《漢語大詞典》:传柄移藉(傳柄移藉)
谓权势转移。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羣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藉,势位也。”
分類:权势转移
《高级汉语词典》:踑藉
踩踏,践踏
《分类字锦》:乃尔蕴藉(乃尔蕴藉)
苏轼书孙叔静诸葛笔久在海外旧所赍笔皆腐败至用鸡毛笔拒手狞劣如魏元忠所谓骑穷相驴脚摇镫者今日忽于孙叔静处用诸葛笔惊叹此笔乃尔蕴藉耶
分类:
《漢語大詞典》:披披藉藉
纷纭混乱貌。 唐 柳宗元 《贞符》:“交焉而争,睽焉而鬭,力大者搏,齿利者啮,爪刚者决,羣众者轧,兵良者杀,披披藉藉,草野涂血。”
分類:纷纭混乱
《漢語大詞典》:声名藉甚(聲名藉甚)
名声显赫。指人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极高。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公稟山岳之灵,擅风云之气,容止矜庄,声名藉甚。”陈书·王冲传:“ 冲 性和顺,事上谨肃,习於法令,政在平理,佐藩莅人,鲜有失德……又晓音乐,习歌舞,善与人交,贵游之中,声名藉甚。”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 李延庚 ,字 少白 , 西蜀 人。工诗词,为人颇具豪气。少好击剑,及长,以为不足学,遂专心于文史,声名藉甚。”
《國語辭典》:声名狼藉(聲名狼藉)  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比喻名声非常恶劣。《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漢語大詞典》:牢藉
即牢筴。列子·仲尼:“长幼羣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 殷敬顺 释文:“藉本作籍,侧戟切。牢,牲牢也,圈也。籍,谓以竹木围绕,又刺也。”参见“ 牢筴 ”。
分類:敬顺
《漢語大詞典》:牢筴
猪圈。庄子·达生:“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筴。”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牢,豕室也。筴,木栏也。”借指畜牧业。 严复 《译〈法意〉按语》一五九:“其不均者,非特田畴已也,而在工、商、牢筴之间。”
《骈字类编》:美藉
梁昭明太子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沉缥清之酒
《漢語大詞典》:眠花藉柳
同“ 眠花宿柳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而敢谬次音容,侈谈歌舞,貽笑於眠花藉柳之人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眠花藉柳,实愜人心,惜是幻化,意中终隔一膜耳。”
藉通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