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绷藉(綳藉)
亦作“绷接”。犹绷褯。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曾出的胎也波胞,你娘将你那綳藉包。”《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蔡老娘 向牀前摸了摸 李瓶儿 身上,説道:‘是时候了。’问:‘大娘预备下綳接、草纸不曾?’ 月娘 道:‘有。’”
《高级汉语词典》:踑藉
踩踏,践踏
《骈字类编》:美藉
梁昭明太子《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沉缥清之酒。
《漢語大詞典》:眠花藉柳
同“ 眠花宿柳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而敢谬次音容,侈谈歌舞,貽笑於眠花藉柳之人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眠花藉柳,实愜人心,惜是幻化,意中终隔一膜耳。”
藉通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