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蒸溽
(1).闷热而潮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 苏太史 《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其状 灵岩 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
(2).湿热。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漢語大詞典》:薪蒸
薪柴。周礼·天官·甸师:“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孙诒让 正义:“薪蒸即薪柴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 唐 薛能 《怀汾上故居》诗:“山头鼓笛阴沉庙,陌上薪蒸突兀车。”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薄田遗豆麧,童阜剩薪蒸。”
分類:薪柴
《漢語大詞典》:黎蒸
见“ 黎烝 ”。
《漢語大詞典》:黎烝
亦作“ 黎蒸 ”。 黎民,众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晋 陆机 《答贾谧》:“伊昔有皇,肇济黎烝。” 唐 刘禹锡 《论废楚州营田表》:“取其田蓄,授彼黎蒸。” 宋 王安石 《同王浚贤良赋龟》:“残民灭国递争夺,有此乃敢司黎烝。”
分類:黎民众民
《漢語大詞典》:熏蒸
见“ 熏烝 ”。
分類:熏蒸
《國語辭典》:熏烝  拼音:xūn zhēng
热气或气味充溢、升腾。《墨子。节用中》:「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或黄气熏烝,昭嚜騛明,以著黄、虞之烈焉。」
分類:升腾散发
《漢語大詞典》:蒸湿(蒸濕)
热而潮湿。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抱香履:“﹝抱香履﹞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出 扶南 大秦 诸国。”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南方春夏梅雨蒸湿,墨皆胶败,滞笔而无光。”明史·成祖纪一:“时 燕 连失大将, 淮 土盛暑蒸湿,诸将请休军 小河 东,就麦观衅。”
分類:潮湿
《國語辭典》:蒸藜  拼音:zhēng lí
1.蒸煮藜菜。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2.百姓、民众。《晋书。卷六。元帝纪》:「知蒸黎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唐纪四十七。德宗兴元元年》:「劳问将士,抚慰蒸藜。」也作「烝黎」。
《漢語大詞典》:歊蒸
见“ 歊烝 ”。
《漢語大詞典》:歊烝
亦作“ 歊蒸 ”。
(1).气升腾貌。汉书·扬雄传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 注:“歊烝,气上出也。” 汉 陈琳《大暑赋》:“土润溽以歊烝,时淟涊以溷浊。”文选·张华〈励志〉诗:“土积成山,歊蒸鬰冥。” 李周翰 注:“云雾气貌。”
(2).炎热。 唐 刘禹锡 《楚望赋》:“曦赫歊蒸,阳极反阴。” 宋 李纲 《寓轩记》:“自春徂夏,气候歊蒸。”
分類:炎热升腾
《漢語大詞典》:蒸豚
蒸熟的小猪。孟子·滕文公下:“ 阳货 矙 孔子 之亡也,而馈 孔子 蒸豚。”
分類:蒸熟
《國語辭典》:蒸饼(蒸餅)  拼音:zhēng bǐng
用蒸的方式烹调的面食。如包子、馒头等。《西游记》第六四回:「特备蒸饼一盘,奉上老师父,各请一餐。」《金瓶梅》第六七回:「又是两大盘玫瑰鹅油荡面蒸饼儿,连陈经济共四人吃了。」
《國語辭典》:蒸暑  拼音:zhēng shǔ
形容盛夏的郁热。《北史。卷二一。崔宏传》:「南土下湿,夏月蒸暑,非行师之时。」也作「蒸溽」。
《漢語大詞典》:蒸炎
形容气候闷热。 洪深 《五奎桥》:“有时轻风一阵吹过,也吹散些那不肯消散的白昼的蒸炎。”
分類:气候闷热
《國語辭典》:蒸庶  拼音:zhēng shù
众民、百姓。《后汉书。卷五六。张皓传》:「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
分類:民众百姓
《漢語大詞典》:烂蒸(爛蒸)
蒸至烂熟。 宋 苏轼 《春菜》诗:“烂蒸香薺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黄鲁直 云:烂蒸 同州 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筯抹。”
分類:烂熟
《國語辭典》:蒸腾(蒸騰)  拼音:zhēng téng
热气上升。唐。元稹秋堂夕〉诗:「云雷时交构,川泽方蒸腾。」
《漢語大詞典》:蒸梨
见“ 蒸藜 ”。
《國語辭典》:蒸藜  拼音:zhēng lí
1.蒸煮藜菜。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2.百姓、民众。《晋书。卷六。元帝纪》:「知蒸黎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唐纪四十七。德宗兴元元年》:「劳问将士,抚慰蒸藜。」也作「烝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