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260,分84页显示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马鸣著作
袈裟著法
贪著
脱珍著弊
执著
惑著
著于如来衣
著铠入阵
无所著
无著
无著戒
无著天亲宗
无著行
无著果
无著摄论
马鸣著作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乘起信论一卷,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佛所行赞五卷,十不善业道经一卷,六趣轮回经一卷,尼犍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袈裟著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寄归传云:取衣作三襵,其肩头叠处,安其方帖以安衣,长可两指,结作同心,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以纽内于,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此古法也。至于中古,袈裟之著法,甚失古法,其滥觞殆起于宋之灵芝律师,彼著六物图,引感通传:「以衣角绕于左角。」误绕为达,遂于衣之右角施钩,仅达胸前,与纽合结,于是搭于左肩及绕于左臂之正仪全失。大日经义释明如来之钵印云:左手持衣两角,其法取袈裟近手之尖角及搭肩之角,绕肘回入手中使二角如双耳,仍二手相重如承钵之形,又出入聚落或私营事务,许反被袈裟。
贪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求而无厌足为贪,贪心固著而不离云著。法华经序品曰:「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宝积经七十八坚牢比丘壁上偈曰:「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遗教经曰:「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佛学常见辞汇】
多求而无厌叫做贪,贪心很坚固叫著著。
脱珍著弊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譬释迦如来潜报身之体而垂丈六之应身,说小乘四谛之教者。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
执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大般若七十一曰:「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菩提心论曰:「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行事钞下四曰:「大德顺佛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遣执著。」
【佛学常见辞汇】
坚持或固执的意思。
【俗语佛源】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后亦以「执著」谓固执而不知变通。如《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横执著,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今又以「执著」指坚定不移。如:他执著地追求艺术的创新。(李明权)
惑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爱之心迷惑于所对之境执著而不离也。止观七曰:「若缘女色沈湎在怀,惑著不离,当用不净观为治。」
著于如来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轨弘经之一。(参见:三轨)
著铠入阵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比丘之持戒坚固者。遗教经曰:「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著铠入阵。」
无所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以佛不执著尘染也。行事钞下三之二曰:「增一云。(中略)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正等觉。」同资持记曰:「无所著者,离尘染故。」
无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执著于事物之念也。【又】(人名)菩萨名。梵名阿僧伽Asan%ga,天亲菩萨之兄也,皆为法相宗之祖。(参见:阿僧伽)。【又】禅师名。唐杭州无著禅师,名文喜,年七岁出家,习律听教,宣宗初,往五台礼文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迎师入寺。翁纵牛引师升堂,翁曰:近由何处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奉戒律者不少。翁曰:有几何?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又进酥酪。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得甚么吃茶?师无对。辞别。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几许。童子呼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几许?师曰:是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师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咸通三年,师至洪州观音院,参仰山寂禅师,顿悟心要。光化三年寂,寿八十。见五灯会元宋僧传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没有执著的意思。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法相宗之祖。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轮转,原处处著故,圣者不著,故不受轮转。
【三藏法数】
无著者,谓阿难被佛徵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著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著。故云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僧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无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种戒之一。二乘之人见真谛之理能成圣道,于五尘之境无染著也。
【三藏法数】
谓二乘之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著,是名无著戒。(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无著天亲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之异名。无著为兄,造摄大乘论等,天亲为弟,造唯识论等,共成立法相宗。
【三藏法数】
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著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著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著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无著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无著即无碍之义,言诸行圆融而无障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圆融无碍的意思。
【三藏法数】
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无著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果之古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果的旧译。
无著摄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摄论之一。无著所造之摄大乘论也,有三译,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陈真谛译三卷,皆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题曰摄大乘论本。
【三藏法数】
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