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9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丁公著(字 平子 )
卢献卿(字 著明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朱著
王著(字 成象 )
王著(字 知微 )
林仁著
李著
崔闲(字 诚老 号 无著道人、睡足庵 名 玉荆山人 )
刘著(字 鹏南 号 玉照老人 )
钱昭序(字 著明 )
郭昭著(字 汝晦 )
李文著
易著明(字 晦之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无著丁公著(字 平子 )
卢献卿(字 著明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朱著
王著(字 成象 )
王著(字 知微 )
林仁著
李著
崔闲(字 诚老 号 无著道人、睡足庵 名 玉荆山人 )
刘著(字 鹏南 号 玉照老人 )
钱昭序(字 著明 )
郭昭著(字 汝晦 )
李文著
易著明(字 晦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永嘉人。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代宗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少禀志操。自出家受具。即习大乘无少怠。游方抵京师云华寺。依澄观法师。研究华严。通畅法界之指。凡诸经论。莫不弘阐。大历二年。讨胜五台。驻锡华严寺。时五月。方坐夏堂中。啜茶次。见老僧貌陋甚。袒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所持数珠。借一观。著遽授之。转盻间失老僧所在。著心以为异。念曰。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而终获入圣寺者。我其庶几哉。间登般若经楼眺望。适吉祥鸟。翔舞虚空中。羽毛茜绚。鼓翼趋东北去。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朗照寺内。久之而灭。同房法等。祝曰。若果菩萨垂意者。当再发。果发如初。因独往金刚窟致礼。倦而假寐。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寤睹一翁。形服殊古朴。著起执其手。问何从来。曰山外求粮来。曰居何地。曰台山。翁问著。师何为在此。曰久闻金刚窟。故随喜来耳。曰师欲困睡耶。请就所止啜茶。遂相持东北行。距精舍。翁扣门。呼均提者三。一童子应声出。年可十四五。发齐眉。短褐才及胫。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因直升堂坐揖。著坐其傍。童子进茶毕。又进酥酪。味隽永。咽之神府澄爽。而栋宇床座器用。皆金玉迟象玳瑁物。其华靡瑰玮。槩非人间世也。翁问著所营治。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曰务求大乘。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且问齿腊。曰三十一矣。曰师纯淑如此。自今至三十八。则福根德芽。茂殖于兹地矣。遽起谢著曰。吾老倦欲偃息。师可去。著请留一宿。曰师有二伴待归。可留邪。且师执情未尽。故欲留耳。著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而伴亦安敢顾恋乎。曰持三衣否。曰受戒来持之。曰又道执情当尽。竟起挥手别。著方趋出。翁曰。听吾一偈。即唱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呼均提送著。且拊著背再。著偕童子。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曰。此寺何名。童子曰。师以为此窟何名。著曰名金刚。曰金刚下有二字。师能忆否。曰无乃为般若字乎。童子莞然曰。此正般若寺也。复唱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忽然俱灭。回望向遇翁处。则白云荏苒。而涌出地寻丈许。成五彩霓。有菩萨乘狮子其上。而诸菩萨围绕四散。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无复见时。则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亦诣窟礼敬。而适与著会。著问其所得。云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著因为陈述上事。六僧怅惋。尤知罪障所累云。著隐居山中终其身。元和中。门人文一追状其事。行于世。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无著。永嘉人也。识度宽明秉操贞礭。留神大道约志游方。抵于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肆欲观圣人之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锡。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请看。著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我愿止此其为快乎。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望东北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少顷而灭。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言曰。此何祥也。愿期再现断众生疑。寻睹光如前。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方坐假寐。闻叱牛三声云饮水。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巾裹甚异。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翁曰。山外求粮。用来居在何地。云求粮用在台山。翻质著云。师何戾止。答曰。闻此有金刚窟。故来随喜。翁曰。师困耶。答曰否。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著曰。凡夫昏沈胡可怪哉。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翁指东北。见精舍相距数步馀。翁牵牛前行。著蹑躅而随。至寺门。唤均提三声。童子应唯开阖。年可十四五。垂发齐眉衣褐襦。牵牛入寺。见其地尽是琉璃。堂舍廊庑皆耀金色。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瓯茶。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各赋一匙。著咽之如有所證。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答曰。有修无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师以初心修即得。又问。齿腊几何。三十一矣。翁云。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且徐徐下山。好寻道路勿伤厥足。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欲偃息也。著请寓一宵可乎。曰不可。缘师有两伴相随。今夜不见师归。忧愁曷已。此乃师有执情在。著曰。瞿昙弟子有何执处。虽然有伴不顾恋他。又问。持三衣否。曰受戒已来持之。曰此是封执处。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脱有强缘佛故听许。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宜从急护。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趋行。翁曰。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著俯听凝神。谢曰。蒙宣密偈若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翁唤均提可送师去。临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此何伽蓝不悬题额。童子指金刚窟。反问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选曰。金刚下有般若。童子唍尔。适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童子遂宣偈㖟云。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唯见山林土石。悢悢盈怀歔欷不已。叹曰。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犹在乎耳。谛观山翁立处。有白云冉冉涌起。去地寻常许。变成五色云霓。上有大圣乘师子。而诸菩萨围绕。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群像与云偕灭。著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相将还至窟前作礼。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诸僧奔走。良久寂无所睹。著遂陈遭遇。六人悔责不见圣容。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著遂隐此山而终。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识度宽明。秉操贞确。留神大道。约志游方。抵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欲观圣人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锡。于堂中啜茶。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请看。著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我愿止此。其为快乎。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望东北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少顷。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言曰。此何祥也。愿再现。断众生疑。寻睹光如前。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方坐假𥧌。闻叱牛三声云饮水。一翁古貌瑰形。服粗短褐。曳麻履。巾裹甚异。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翁曰。山外求粮。问在何地。云求粮用在台山。翻质著云。师何戾止。答曰。闻此有金刚窟。故来随喜。翁曰。师困耶。答曰否。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著曰。凡夫昏沉。胡可怪哉。曰师若昏沉。可去啜煮[荈-夕+歹]。翁指东北见精舍。相距数步馀。翁牵牛前行。著蹑躅而随。至寺门唤均提三声。童子应唯开阖。年可十四五。垂发齐眉。衣褐襦。牵牛入寺。见其地尽是琉璃。堂舍廊庑。皆耀金色。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瓯茶。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各赋一匙。著咽之。如有所證。豁然悟宿事焉。翁曰。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答曰。有修无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师以初心修即得。又问。齿﨟几何。云三十一。翁云。师年三十八。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且徐徐下山。好寻道路。勿伤厥足。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欲偃息也。著曰。请寓一宵可乎。曰不可。缘师有两伴相随。今夜不见师归。忧愁曷已。此乃师。有执情在。著曰。瞿昙弟子。有何执处。虽然有伴。不顾恋他。又问。持三衣否。曰受戒已来持之。曰此是封执处。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脱有强缘。佛故听许。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宜从急护。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趋行。翁曰。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著俯听凝神。谓曰。蒙宣密偈。若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翁唤均提。可送师去。临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反问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选曰。金刚下有般若。童子唍尔。适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童子送宣偈授云。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唯见山林土石。怅怅盈怀。歔欷不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郡人,字平子。举明经,授集贤校书郎,不满秩辄去,侍亲于家。李吉甫为相,擢右补阙,充太子诸王侍读,因著《太子诸王训》十篇。穆宗立,召居禁中,询访朝典。累迁太常卿。宣宗大和年间,以疾请归乡,未至而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薙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嘉禾语儿溪人。姓朱氏。开成年间进具。初习四分律。兼讲法华。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师皆答已。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罔然。吃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见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奏赐紫衣及无著号。光化三年。移住无著院。是冬夜半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儿人也。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刘严合马。徵请居龙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969 【介绍】: 宋单州单父人,字成象。后汉乾祐中进士。仕周,官至金部郎中、知制诰。宋初加中书舍人,知贡举。直宿禁中,以酒过黜为比部员外郎。累迁翰林学士,加兵部郎中,再知贡举。善与人交,好延誉后进,为士大夫所称。全宋诗
王著(九二八~九六九),字成象,单州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后汉乾祐中进士。仕后周,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入宋,加中书舍人。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知贡举。四年,黜为比部员外郎。乾德二年(九六四),复知制诰,加史馆修撰。三年,就转户部郎中。六年,复为翰林学士,加兵部郎中。开宝二年冬卒,年四十二。《宋史》卷二六九有传。全宋文·卷四九
王著(九二八——九六九),字成象,单州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后汉乾祐中举进士。周世宗朝,拜度支员外郎、翰林学士。恭帝嗣位,加金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宋初,为中书舍人。建隆四年,宿直禁中,以酒过黜为比部员外郎。乾德二年复知制诰,后累迁翰林学士,加兵部郎中,再知贡举。开宝二年卒,年四十二。《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0 【介绍】: 宋成都人,字知微。后蜀孟昶时明经及第。入宋授隆平主簿。太宗朝为翰林侍书、侍读,官至殿中侍御史。善书,笔迹甚媚,尝受命详定篇韵。全宋诗
王著(?~九九○),字知微,成都(今属四川)人。后蜀明经及第,历平泉、百丈、永康主簿。入宋,授隆平主簿。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改史馆祇候。六年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雍熙二年(九八五)迁左拾遗。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淳化元年卒。《宋史》卷二九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三
林仁著,宋初人,曾任清溪县令、兼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人物简介
简介
端拱二年(989)任枢密副都承旨。淳化三年(992)任知三班院。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景德四年(1007)任琼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袁州宜春人,字晦之。博学精声律。累被乡荐,与石延年为诗友。真宗天禧二年,赐三班奉职。官终左班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