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3,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萧直(字 正仲 )
宁国公主( 萧国公主 )
萧复(字 履初 )
萧幼和
萧存(字 伯诚 )
李约(字 存博 号 萧斋 别称 萧萧 行第 十 )
萧祐(别称 萧祜 祜 字 祐之、祜之 )
张萧远
萧洪
萧浣(字 明文 )
萧俛(字 思谦 徐国公 )
萧籍
萧建
萧本
其它辞典(续上)
萧颖士(字 茂挺 世称 萧夫子、文元先生 为文元先生、文 行第 十 )萧直(字 正仲 )
宁国公主( 萧国公主 )
萧复(字 履初 )
萧幼和
萧存(字 伯诚 )
李约(字 存博 号 萧斋 别称 萧萧 行第 十 )
萧祐(别称 萧祜 祜 字 祐之、祜之 )
张萧远
萧洪
萧浣(字 明文 )
萧俛(字 思谦 徐国公 )
萧籍
萧建
萧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68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茂挺。萧晶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名闻天下,号萧夫子。史官韦述荐其自代,召诣史馆待制,因忤李林甫,罢。林甫死,调河南参军事。安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不用,因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到任两夜即去。客死于汝南旅舍。门人谥为文元先生。擅古文,与李华齐名。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历仕桂林参军、秘书正字。天宝八载(749)为集贤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调为广陵府参军事,十载转河南参军事。肃宗至德元载(756),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永王乱平,淮南节度使表为扬州功曹参军。乾元三年(760)归葬先人,客死汝南。门人共谥为文元先生。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韦述传》、李华《萧颖士文集序》。萧名重于时,人称“萧夫子”,与李华齐名,时称“萧李”。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尉。历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劾免。留客濮阳。学者皆从授业。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尝作伐樱桃赋讥李林甫。见疾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安禄山有宠。颖士知将乱。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客死汝南。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曰文。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李华序其文曰:开元、天宝间,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颖士,字茂挺……君谓: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详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绝无闻。近日陈拾遗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述作。《载酒园诗话又编》
人有一时负重名,既久而声暂歇者,唐之萧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诗文具在,不知当时何以倾动蛮貊如此!萧尝谓“屈、宋雄壮而不能经,贾生近理,枚马瑰丽而不近风雅。”然其《江有枫》、《菊荣》、《凉雨》、《有竹》诸篇,岂遂真《风》《雅》乎?于《三百篇》虽具孙叔之衣冠,尚无优孟之抵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67 【介绍】: 唐兰陵人,字正仲。十岁能文工书,十七岁明经登第。二十余岁为朔方军书记。肃宗至德二年,自廷尉平授监察御史,累历户部、库部、司勋、吏部四曹郎。代宗广德元年,出为徐州刺史。永泰元年,拜太子右庶子。大历二年,官至给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肃宗幼女。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肃宗乾元元年,嫁回纥毗伽可汗。俄而可汗死,国人欲以公主殉,公主以为回纥万里结婚,本慕中国,故不可以殉,乃剺面哭,从回纥俗。后以无子,得还。德宗贞元二年,徙封萧国公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2—788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履初。萧嵩孙。少秉清操,不尚侈靡。以荫为宫门郎,历歙、池二州刺史,迁湖南观察使、改同州刺史。有政声。擢兵部侍郎,进户部、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谏宦官参政,又与卢杞不合,出为江南宣抚。后坐事废居饶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伯诚。萧颖士子。能文辞,与韩会、沈既济、梁肃等善。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为常熟主簿。颜真卿在湖州,与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德宗建中初由殿中侍御史四迁比部郎中。后张滂主财赋,辟存留务京师。裴延龄与滂不协,存疾其奸,去官,风痹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存博,自称萧萧。李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官兵部员外郎。善画梅,精楷隶。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存博,排行十,唐宗室,宰相李勉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至宪宗元和二年(807)为浙西节度从事,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工诗文,善音乐,精楷隶,好黄老。多收藏书画。重金求得梁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置于小亭,号萧斋。生平事迹散见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张谂《萧斋记》、《太平广记》卷一六八引《尚书故实》、《因话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三一。《全唐诗》存诗10首。唐诗汇评
李约,生卒年不详,字存博,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洛阳(今属河南)。李勉之子。贞元末,以大理评事为润州李锜从事,见锜贫猾无状,与从事裴度、卢坦等相继引去。后入朝为谏官。元和四年,官起居舍人,迁兵部员外郎。约少好图书,耽奇嗜古,曾于润州得梁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载以归洛,因名其室曰“萧斋”。《全唐诗》存诗十首。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约字存博。司徒汧国公勉子。官兵部郎中。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8 【介绍】: 名或作祜。唐人,祖籍兰陵,字祐之,一作祜之。以孝闻。自处士征拜左拾遗,累迁谏议大夫,终桂州观察使。精书画,喜游山林,与给事中韦温结为林泉之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8 一作祜。字祐之,兰陵(今山东苍山)人。德宗贞元中,因司农卿李实奏荐,自处士征拜左拾遗。宪宗元和初为监察御史。旋以员外郎佐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幕,一度任为彭州刺史(邓衮《望雪楼记》)。后入朝为考功郎中。元和十四年(819)进古书画20卷于朝,宪宗嘉之,次年迁兵部郎中。文宗大和元年(827)迁桂管观察使。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萧祐博雅好古,能诗善画。张彦远称其“画山水甚有意思”(《历代名画记》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张籍称之为“蜀客”(《弟萧远雪夜同宿》),或为蜀(今四川)人。宪宗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仕历未详。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其诗与舒元舆齐名。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之升堂者之一。所作《送宫人入道》诗,明朱承爵以为在唐人同题诸作中“尤觉婉切可诵。”(《存馀堂诗话》)《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逸》录有残句若干。唐诗汇评
张萧远,生卒年不详,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一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张籍从弟。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曾自长安西游蜀,后归,籍有诗记其事。萧远善诗,与舒元舆声价俱美。《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 【介绍】: 唐人。文宗时,为户部茶纲役人。文宗即位后,尊其母穆宗妃萧氏为太后,并寻访早年失散之母弟。洪自言有姊流落,因人引见,太后悲不自胜,文宗乃视为元舅,拜左金吾大将军。大和八年,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九年,改鄜坊节度使。开成元年,诈冒事发,长流驩州,赐死于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 【介绍】: 唐兰陵人,字明文。宪宗元和二年,京兆府试进士为第一。累官金部员外郎、郎中。文宗大和七年,自给事中,出为郑州刺史。寻入为刑部侍郎。九年,贬遂州刺史。次年,卒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7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思谦。萧华孙。德宗贞元时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科。宪宗元和中以右拾遗召为翰林学士,进知制诰。穆宗立,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弹劾王播忤旨,改授太子少保,为同州刺史,分司东都。性简洁,以声利为污。文宗即位,授检校左仆射、守太子少师,称疾坚辞,诏守尚书左仆射致仕。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俛字思谦。吏部尚书恒子。贞元七年进士。元和初复登贤良方正制科。累拜御史中丞。袭徐国公。穆宗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门下侍郎。罢为吏部尚书。徙兵部。授太子少保。为同州刺史。宝历三年复以少保分司东都。文宗朝以左仆射致仕。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建人。文宗时,萧太后寻访失散之弟,其真弟孱弱不能自达,本就其家得族属名讳。开成元年,由宦官仇士良保任上闻,證萧洪诈伪之罪。历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二年,有泉州晋江人萧弘复称为太后亲弟,本诈伪事发,逐归本贯。四年,诏按其狱,除名长流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