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9,分4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采药
芍药
红药
药石
药裹
灵药
医药
药饵
药物
大药
药炉
药苗
药栏
良药
勿药
《國語辭典》:采药(採藥)  拼音:cǎi yào
采集药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皆治人疾病方术。」
《國語辭典》:芍药(芍藥)  拼音:sháo yào
植物名。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卵形。初夏之间开花,花单独顶生,形似牡丹,有红、白、紫等色。根可入药,有镇痛、通经等作用。古代人们离别时,常以芍药赠欲远行者,故也称为「可离」、「将离」。又因地位仅次于号称花王的牡丹,故也称为「花相」。也称为「木芍药」、「红药」。
《國語辭典》:红药(紅藥)  拼音:hóng yào
芍药的别名。参见「芍药」条。
《國語辭典》:药石(藥石)  拼音:yào shí
1.方药与砭石。皆治病的药物。《文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周书。卷一五。李弼传》:「辉常卧疾期年,太祖忧之,日赐钱一千,供其药石之费。」
2.规劝人改过迁善的话。《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漢語大詞典》:药裹(藥裹)
药包;药囊。 唐 王维 《酬黎居士淅川作》诗:“松龕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宋 陆游 《病中偶得名酒小醉》诗:“诗囊羞涩悲才尽,药裹纵横觉病增。”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病后关心惟药裹,愁中入梦是乡园。”
分類:药包
《國語辭典》:灵药(靈藥)  拼音:líng yào
具有神奇效果的药品。《红楼梦》第五二回:「又不是老君的仙丹,那有这样灵药。」
分類:灵药仙药
《國語辭典》:医药(醫藥)  拼音:yī yào
治疗与药品。《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娘子生儿育女,身子又多病,馆钱不能买医药,每日只吃三顿白粥。」《红楼梦》第五五回:「湘云亦因时气所感,亦卧病于蘅芜院,一天医药不断。」
《國語辭典》:药饵(藥餌)  拼音:yào ěr
可供调补的药品。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
分類:药物
《國語辭典》:药物(藥物)  拼音:yào wù
能治疗疾病的物质。《左传。昭公十九年》:「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也作「药品」。
《漢語大詞典》:大药(大藥)
道家的金丹。 唐 杜甫 《赠李白》诗:“苦乏大药资,山林跡如扫。” 唐 白居易 《浩歌行》:“既无长绳繫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清 孙枝蔚 《句容遇颜含章请予题二颜公祠》诗:“或寻神仙求大药,或随老衲坐蒲团。” 章炳麟 《五无论》:“大药既成,入腹不腐,神仙之説固然。”
分類:道家金丹
《骈字类编》:药炉(药炉)
唐 白居易 寻郭道士不遇 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
宋 苏轼 赠黄山人 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
宋 陆游 八月四日夜梦中作 山深乳洞药炉冷,花发云房醅瓮香。
宋 赵师秀 送奭上人抄化 诗卷带呈看疏客,药炉留借共房僧。
《骈字类编》:药苗(药苗)
唐 宋之问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荅李舍人适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
唐 高适 宋中遇林卢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
唐 李涉 春山三朅来 其三 采药朅来药苗盛,药生只傍行人径。
唐 李山甫 题李员外厅 高丘松盖古,闲地药苗肥。
唐 李中 寄庐山庄隐土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
宋 陆游 累日无酒亦不肉食戏作此诗 云碓旋舂菰米滑,风炉亲候药苗香。
宋 仇远 元友山南山新居 其一 砚石洗来如玉润,药苗晒得似茶香。
《漢語大詞典》:药栏(藥欄)
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 唐 杜甫 《宾至》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明王錂《春芜记·感叹》:“出香闺数重,药栏花拥,盈盈莲步香尘动。”儒林外史第八回:“先人敝庐可蔽风雨;就是琴、罇、罏、几,药栏,花榭,都也还有几处,可以消遣。”一说,药、栏同义,指一物。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今园廷中药栏,栏即药,药即栏,犹言围援,非花药之栏也。有不悟者,以为藤架蔬圃,堪作切对,是不知其由,乖之矣。”
《國語辭典》:良药(良藥)  拼音:liáng yào
有效的好药。《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晋书。卷七五。列传。王湛》:「良药效于瘳疾,未若无病之为贵也。」
分類:疗效药物
《國語辭典》:勿药(勿藥)  拼音:wù yào
无须医药治疗。语出《易经。无妄卦。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后指病势痊瘉。《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出:「问医图勿药,求卜愿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