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下一页
春夜喜雨
草堂寺
僧道标( 秦 世称 西岭和尚 号 西岭草堂 )
草堂后人
方秉白(字 直甫 号 草堂 )
孚禅师(号 草堂 )
魏野(字 仲先 号 草堂居士 )
谢钥(字 君启 号 草堂 )
葛密(字 子发 号 草堂逸老 )
张觉民(号 草堂 )
释善清(别称 宝峰清 善清 号 草堂 何 名 怀清 )
张辉(字 子充 号 草堂 )
分类词汇(续上)
拔睹儿春夜喜雨
佛类词典
草堂草堂寺
其它辞典
杜甫(字 子美 世称 老杜、杜老、杜少陵、少陵、杜陵、杜陵杰、杜浣花、杜陵老、杜陵翁、杜陵叟、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杜陵遗老、杜陵风雨手、杜工部、杜二拾遗、诗宰相、浣花草堂、杜拾遗 行第 二 别称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诗圣、襄阳杜甫 )僧道标( 秦 世称 西岭和尚 号 西岭草堂 )
草堂后人
方秉白(字 直甫 号 草堂 )
孚禅师(号 草堂 )
魏野(字 仲先 号 草堂居士 )
谢钥(字 君启 号 草堂 )
葛密(字 子发 号 草堂逸老 )
张觉民(号 草堂 )
释善清(别称 宝峰清 善清 号 草堂 何 名 怀清 )
张辉(字 子充 号 草堂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顗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直甫,号草堂。与从弟方秉俟隐居教授,与林光朝、方翥、刘夙等名士为友。孝宗朝宪臣以孝廉荐,不起。传家惟书数厨而已。曾预修《莆阳志》。有《草堂文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0 【介绍】: 宋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全宋诗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隐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著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为《钜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钜鹿东观集》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八二
魏野(九六○——一○一九),字仲先,号草堂居士,蜀(今四川)人,卜居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东郊,遂又为陕州人。家世为农,及长,不求闻达,惟嗜吟咏,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准镇北都,尝召野置门下。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与中表兄李渎同被荐,辞疾不至,诏州县长吏常加存抚。天禧三年十二月,无疾而卒,年六十。四年正月,诏赠秘书省著作郎。子闲,亦不仕,有父风,赐清逸处士。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契丹使尝求其集。所著有《草堂集》三卷(存)、《钜鹿东观集》十卷(存)。事迹见《宋史》卷四五七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梦溪笔谈》卷一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谢钥,字君启,号草堂,福安(今属福建)人。翱父。隐居不仕。事见明嘉靖《福宁州志》卷一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文州人,号草堂。哲宗元祐间进士。与马涓等上书忤权贵,坐党锢,退居成都,与张正己等游。有诗歌杂著百余篇。全宋诗
张觉民,号草堂,文州(今甘肃文县)人。哲宗元祐间进士。与马涓等上书,忤权贵,坐党锢,退居成都,与张正等游。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子充,号草堂。天资谨饬,喜问学。自六经史传诸子百家之说,皆通习而辨析之。性笃孝,居丧哀毁不自胜。日从事于治气养心之术。徽宗政和二年上舍擢第。累迁洪州教授,以荐为国子学录。有《草堂语录》。
草堂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处元之号。作义例随释六卷,破斥从义之纂要。见佛祖统纪十四。【又】(寺名)罗什三藏译场之名。释氏要览上曰:「草堂,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姚兴世鸠摩罗什,于大寺中搆一堂以草舍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人名)宋处元之号。作义例随释六卷,破斥从义之纂要。见佛祖统纪十四。【又】(寺名)罗什三藏译场之名。释氏要览上曰:「草堂,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姚兴世鸠摩罗什,于大寺中搆一堂以草舍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草堂寺
【佛学大辞典】
(堂塔)姚兴于长安寺建四个大寺,第一大寺名草堂寺。即罗什译场草堂所在之处。唐昭宗重建之。佛祖统纪五十三曰:「昭宗敕罗什译经处,重建草堂寺。」
(堂塔)姚兴于长安寺建四个大寺,第一大寺名草堂寺。即罗什译场草堂所在之处。唐昭宗重建之。佛祖统纪五十三曰:「昭宗敕罗什译经处,重建草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