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下一页
荆巫
荆岑
沮水
荆蓝
荆山之玉
有眼不识荆山玉
石荆山
寇国宝(字 荆山 )
崔闲(字 诚老 号 无著道人、睡足庵 名 玉荆山人 )
僧瑶(字 荆山 )
荆政芳(字 山甫 号 南条 )
周玺(字 天章 号 荆山 )
王宪(字 维纲 号 荆山 康毅 )
分类词汇(续上)
号弓荆巫
荆岑
沮水
荆蓝
荆山之玉
有眼不识荆山玉
其它辞典
斛律羡(字 丰乐 荆山郡王 )石荆山
寇国宝(字 荆山 )
崔闲(字 诚老 号 无著道人、睡足庵 名 玉荆山人 )
僧瑶(字 荆山 )
荆政芳(字 山甫 号 南条 )
周玺(字 天章 号 荆山 )
王宪(字 维纲 号 荆山 康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 【介绍】: 北齐朔州敕勒部人,字丰乐。斛律金次子。善射。初为高澄开府参军事。武成帝河清中,官幽州刺史。后主天统初,于北边大设守备以御突厥。武平元年,进封荆山郡王。后其兄斛律光被杀,同被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县人。善鼓琴。为独孤及所重,与之游。荆山每操琴,常以十合小豆为准,尽一升而移品。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荆山,云岩僧,见王宾《虎丘山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溆浦人,字山甫,号南条。永乐四年进士。历官交趾按察佥事,在任廉洁审慎,各族民人皆服。调山东,致仕归。箧中惟俸金三两。家居不入城市,生计困窘,绝无怨悔。维基
荆政芳,字山甫,号南条,湖广溆浦县(今属湖南)人。永乐丙戌进士。永乐四年(1406年)二甲第六十五名进士,授官交趾按察司佥事,后改山东。其为官清廉,素食布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7 【介绍】: 明庐州卫人,字天章,号荆山。弘治九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屡迁礼科都给事中,慷慨好言事。正德初上疏请毁新立寺观,摒逐法王、真人,止醮事。率与中官□牾,为刘瑾搒掠几死。削籍,寻卒。有《垂光集》。维基
周玺(?—1507年),字天章,直隶庐州卫(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进士,授吏科给事中。累升至礼科都给事中。周玺为人慷慨好言,明武宗即位初期,周玺请求毁去新建的寺庙道观,并逐法王、真人,停止道士所做的祈祷礼仪,并追论太监齐玄炼丹浪费财政的罪过。不久,因为连时下雨,其与同僚弹劾侍郎李温、太监苗逵等人。同年九月,因星变,再弹劾李温与尚书崔志端、熊翀、贾斌,都御史金泽、徐源等。熊翀、李温、金泽等人被罢免。当时武宗派遣太监韦兴镇守郧阳,周玺上疏反对。之后又与同官请求改正时政弊病,没有得到批准。正德元年(1506年),周玺再次上疏,弹劾大臣贾斌等十一人,中官李兴等三人,勋戚张懋等七人,边将朱廷、解端、李稽等三人。此后上疏指责武宗荒乱时政,御史何天衢等亦赞同其言。奏摺抵达礼部,礼部尚书张升请求采纳其建议。武宗虽然不加以责怪,但仍然不采纳。次年,周玺升任顺天府府丞。因其屡次进谏,得罪刘瑾等人。当时,武宗命周玺与监丞张淮、侍郎张缙、都御史张鸾、锦衣卫都指挥杨玉勘察近县皇庄,杨玉为刘瑾党羽,周玺对其辞色无假,与其交往只用牒文。杨玉奏其侮慢皇帝亲使,刘瑾于是矫旨逮下诏狱并严刑拷打,周玺以此致死。三年后,刘瑾被诛,朝廷诏复其官赐祭,体恤家人。嘉靖初年,录用其一子为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东平人,字维纲。弘治三年进士。授阜平知县,改滑县,召拜御史,巡按苏松等府,严惩私设水牢之豪家,一方肃然。累官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嘉靖六年为三边总制,御吉囊有功,为兵部尚书。会大同兵变,宪设计平定。在职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借内府供事规营操。前后历官四十余年,以年满七十乞休。卒年七十三。维基
王宪(1467年—1537年),字维纲,号荆山,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山东乡试第十一名举人,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历任阜平县、滑县知县,九年六月选授江西道试御史,十年八月实授,十二年巡按陕西。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升任大理寺右寺丞,三年五月转左寺丞,十二月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改甘肃巡抚。五年入为太仆寺少卿,六月接替王彦奇任右副都御史、辽东巡抚,丁忧归。服阕,八年十一月改任抚治郧阳,九年八月关陕凶荒,饥民流徙,改驻汉中等处,以安抚流民。十一月调任大同巡抚,后因应州抵御战功,而荫子王汝成为锦衣卫世袭百户。十一年(1516年)十月以病乞致仕,不许,寻升为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十二年三月入为兵部左侍郎。十三年五月,兼左佥都御史、提督军务,与提督太监张忠、左都督朱泰率团营兵二千人,平定涿州至芦沟桥近畿盗乱。明武宗南巡时,命其督理军储。正德十六年正月代替王琼为兵部尚书、提督团营。明世宗即位,王宪被给事中史道弹劾后,自请去职。嘉靖四年(1525年)十二月,朝廷举荐邓璋及王宪为陕西三边总制兵部尚书,为言官所反对,世宗仍然坚持使用王宪。王宪为部将王宰、史经接连击败寇乱。此后他又率领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都指挥卜云等分据要害击退吉囊数万骑兵,加太子太保衔。因张孚敬、桂萼排挤,由王琼接任三边总制,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如故。当时朔州告急,十二月朝廷举荐其担任宣大总督,王宪严词拒绝,而被都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罢免归乡。嘉靖十年(1531年)十一月,世宗仍然追念其功,召为兵部尚书,并抵御蒙古入侵。十一年九月加柱国光禄大夫,提督团营,其负责京营操练,并裁减军功冒领者。大同发生兵变,王宪最初主张“首乱当诛,馀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王宪于是不敢坚持此前议论。但刘源清久攻不下,而北寇又内侵,于是请求令派大将抵御北方寇乱,而自己专以进攻大同。王宪批准其奏,因而招致大量言论反对。此时世宗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宜破坏,于是罢兵,叛乱遂平。刘源清得罪离去。几年后,王宪数次上疏请求致仕,嘉靖十四年三月被许,令驰驿归乡。嘉靖十六年卒于家,十月赐祭葬,赠少保,谥康毅。
《漢語大詞典》:号弓(號弓)
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