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66,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90  91  9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曹范青
范鼎卿
范广衡
范汝增( 首王 )
范天赖(茂芝 )
王策范
范德镕
范克承(继庭 )
范薇(沅仙 )
范迪襄(赞臣 圣懒 )
范仲尧
李赞范(丹圃 )
范德权
范家祚
范当世(无错 肯堂、伯子 当世 )
曹范青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范鼎卿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范广衡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广衡,顺天府大兴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0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0—1867 【介绍】: 清广西人,一作广东惠州人。十一岁参加太平军,随军北上,为李世贤部将。历进天义、讨逆主将。同治元年,封首王,转战浙江、江西。同年,在宁波严拒外国侵略者拆除炮台等无理要求。兵败后退据慈溪,重创“常胜军”,致其统领华尔受伤而死。后入赖文光捻军,屡败清军。六年冬,在山东寿光战死。
范天赖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范天赖,字茂芝,江苏吴江人。
王策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策范,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4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范德镕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德镕,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

人物简介

维基
范克承,字继庭,云南省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人,清朝官员,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沈受谦,两度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是为改制后首任。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七
范薇,字沅仙,武昌人,同县梓潼知县陈鲤女,诸生黄孚敬室,光绪己丑进士、浙江知县大华母。有《浣仙诗草》。

人物简介

维基
范迪襄,字赞臣,号圣懒,浙江会稽县人,清末民初人物、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一百零一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入民国后,退居归乡,以文史书画为娱,著有《毛郑异同疏证》等
范仲尧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仲尧,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18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
李赞范,字丹圃,朝鲜人。光绪十七年充贡使。
范德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德权,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人,进士出身。
范家祚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家祚,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1904 【介绍】: 清江苏南通人,初名铸,字无错,号肯堂。贡生。以古文有声名。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沈郁苍凉之作,为晚清名家。有《范伯子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范当世,字肯堂,江苏通州人。诸生。有《范伯子诗》。
词学图录
范当世(1854-1904) 初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早年从张裕钊学古文。妻为桐城古文家姚莹女孙,又与吴汝纶游,深受桐城派影响。诗综苏、黄,时人誉为"联界之虎"。散原老人赞叹:"苏黄而下,无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岁,不与苏黄数子游。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咏气横秋。"吴汝纶以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与姚叔节》)。金天羽曰"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名物"(《答苏戡先生书》),并与江湜并举:"大江南北,二子盖豪杰之士也"(《答苏戡先生书》)。
范伯子诗集·曾克耑序
以自然为宗,生造为法,奇横为体,不事浮藻,不务枵响,不懈而及于古,率天下之志业者,自纵横排荡入,而造乎雄恢雅正之域,卓然为一代诗家宗祖,则通州范先生其人也。先生之为学,其本在诚,其用在仁,其道在通,其所忧伤愤叹在邦国之兴替,人才之消长,而非声气之盈虚,身世之通塞。故其发而为歌诗也,挟浩落之气,渊穆之神,精微之思,出之以坦荡质直之词,若江海之茫洋无涯涘,大风作而涛澜之奔腾,起伏万状,观者固将目眩神震,茫然莫测其端倪。其精深博大,岂浅识所能窥者哉?则其不为众人所知,亦固其所然。吾以为相知之事,非独众人难之也,即大师亦有所蔽焉。吁!可异也已!陶、杜、孟、苏,世所称诗坛魁硕也,然杜目陶为枯槁,苏诮孟以寒苦,斯岂其学有所不逮邪?抑亦其性情各异乃不相喻邪?非有知言之彦出而别白之,则众论何由定?然非历时久,宅心公,用力勤,其识足以窥见其性情之真,感发之微,则论定亦非易易也。陶、杜之卓然并峙,苏、黄所表章也;黄、元之足嗣少陵,姚、曾所扬阐也;至若孟、柳、梅、王之为世重,则又同光诸老所倡导也。独以同光正宗名震一时若先生者,身殁而世遂莫之知,虽其诗高夐不易识,抑无人焉为之表扬之过也,子云有待后世之子云,其不以此也哉?先北江师往尝从先生问学,而诏及门,所以称道先生之诗者甚至。比章子斗航锐意欲为重锓,黎公薪传实助成之,而以序见属。余以为二公传阐先生之意既足尚矣,独余老钝无成,今兹所述,皆本昔日所饫闻于先师者,书以塞二公之望,而于先生之诗之精深博大,乃未能追其万一。把笔序先生诗,乃不知愧汗惶悚之无极也。太岁在阏逢执徐陬月,福州曾克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