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苦类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谛之理,将得苦类智之无间道智也。苦类智属于果。解脱道也,苦类智忍属于因,无间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苦类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类智忍之略。
【三藏法数】
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苦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之觉想。八十华严经二十四曰:「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苦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人身也。人身自五蕴而成,不免三苦八苦等苦,故云苦蕴。八十华严经二十四曰:「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怨憎会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涅槃经十二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佛学常见辞汇】
八苦之一。(参见:八苦)
【三藏法数】
谓常所憎恶之人,欲其远离,而反共聚,是为怨憎会苦。
【三藏法数】
谓常所怨雠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八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五苦中,开生老病死苦为四苦。涅槃经十二曰:「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
〔二、老苦〕,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三、病苦〕,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雠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阴盛苦〕,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
故苦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旧苦也。智度论十九曰:「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
病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苦之一。梵语弭也地,译作病。病有二种:一依先世之恶业而招者,二依今世之风热等而感者。智度论八曰:「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
【佛学常见辞汇】
四苦之一。(参见:四苦)
【三藏法数】
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三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老病死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老、病、死。
息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息生死之苦也。
救苦斋
【佛学大辞典】
(行事)法会之名。梁武帝作之。佛祖统纪三十七曰:「中大通元年,京城大疫。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
救苦观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异名。续高僧传第三十九、法苑珠林第二十五有救生观音经,又曰高王观音经。佛祖统纪有十句观音经,经文只有十句。佛祖通载,稽古略有救苦观音经,此伪经也。观音慈林集中云:「救生经非今伪造救苦经。」可以为證。(参见:高王观世音经)
欲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欲界之苦患也。释门归敬仪中曰:「此凡愚少厌欲苦。」
惑业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瞋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
一、惑 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二、业 能感后有诸业名业
三、苦 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也。前十是因,后二是果。如斯因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寒苦鸟
【佛学大辞典】
(动物)又名雪山鸟。天竺雪山有寒苦鸟,终夜说杀我寒故,雄鸣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鸣曰: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为佛国,鸟兽亦有功德,故作无常偈,如此啭也。或云:妻鸟鸣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鸟鸣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
众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苦难也。智度论十一曰:「人身无常,众苦之薮。」
顺苦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受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