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74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又称苦成叔。郤缺从子。晋景公时大夫。食邑襄陵。有辩才,为使有礼,谋事有智。尝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矫怨之。晋厉公七年,胥童、长鱼矫、夷阳五等得厉公助,杀犨及郤锜、郤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78 【介绍】: 北周僧。荥阳人,俗姓郑。初习经史,为郑氏子弟冠。后游观寺见地狱图有所悟,立志出家,从瓦棺寺和禅师受戒。又从景法师习《大智度论》。后入陕复从天竺僧亲学十载,乃隐居终南山。时武帝用道士张宾言,欲废佛法。静蔼诣阙论诤,帝不纳,遂携门人入终南,依岩据险处造寺二十七所,使逃逸僧众居之。悲大法凋零,自剸而死。撰有《三宝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郑氏。荣阳人。少习经史。为书生。诸郑之魁岸者。咸赏异之。尝偕其党游僧舍。观地狱图变相。叹曰。此业报之必然者也。欲免斯酷。其惟般若乎。遂辞二亲。依和禅师于瓦棺寺薙落。年十七。受具戒。俄听景法师大智度论一闻神悟。世无足以惬其意者。乃摈影嵩岳。究寻论指其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极为用心。徙白鹿山勘正黄老庄慧之说。时东西魏方用兵。关塞之沮。非忘生死者。莫或往来。蔼以欲见西竺异僧。直抵咸阳宿留十年。遁居终南山避世峰。以求其志。善类影从。卒成丛社。地素乏水。适见虎跑于前。就以掘之。甘洌觱沸。今之虎跑泉是也。蔼每以前之四论。敷导来学。其规模端恪。必取绳床安坐。四众致敬。而后披释令喻。有未喻者。重述勿辞。且自讼曰。予昔以厌法慢法故。生兹末世。不值佛时。况敢小纵汝辈情欲哉。沙门智藏尝负米造山。见树之横枝碍行路。因折去之。蔼召而责其损生物。斥不共住。又昙𮞅道安者。玄门之二杰也。亦以教体之争。求辨于蔼。而伏其部决。遂相与跪而请曰。大师解达天监。应出世利生。今独善其身。韬德泉石。未睹其可。会武帝惑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必欲废灭释教。建德三年。蔼诣阙上疏。谏不听。寻与门人四十馀辈。入山造寺二七所。以待诸僧之逃逸者。复著三宝集二十卷。弘赞大乘。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诡以他事。使侍者慧宣下山曰。明日当早归。先是蔼别处一岩。幽夐绝人迹。而人亦不敢辄造。明日慧宣归见。蔼骨坐盘石上。肉条缕满。布其前。肠悬树枝。如蛇蜕。五藏皆外见。手足头面筋肉刳尽。心虽已割。而犹以两掌捧持。独坚完可爱。略无血。白乳凝渍。草木失颜色。春秋四十有五矣。乃即其地。累石而窆焉。慧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兹并录其遗偈。以贻永久。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无益之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脩罗。山神树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身无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又名苦聚。老病死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泰山。当来兼倍。未曾为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于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途。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證大无生。法身自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方。德备四圣。号称法王。此偈得于崖隒石壁间。后题云。初欲以血书。而血忽变白色。私意其魔业致然。遂易之以墨。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静蔼。姓郑氏。荣阳人也。夙标俗誉。以温润知名。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甫为书生博志经史。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与同伍游寺。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异哉。审业理之必然。谁有免斯酷者。便强违切谏。二亲不能夺志。郑宗固留。蔼决烈爱缚。情分若石。遂独往百官寺。依和禅师而出家。时年十七。具戒已后承仰律仪。护持明练时所戴重。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一闻神悟谓敞重幽。更习先解便知滥述。周行齐境顾问知津。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皆略无承导。终于世累。乃抚心曰。余生年不幸。会五浊交乱。失于物议得在可鄙。进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摈影嵩岳。寻括经论用忘寤寐。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最为投心所崇。馀则旁缵异宗。成其通照。言必藻缋珠连。书亦草行相贯。高为世重罕不华之。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自尔誓而断之。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恐涉邪津悔于晚学。又入白鹿山。逖观黄老。广摄受之途。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未之尚也。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蔼求道情猛欣所闻见。私度关塞载离寒暑。既至渭阴。未及洗足。即申谒敬。昔闻今见。见累于闻。大鼓徒扬。资访无指。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芜没逊遁知我者希。掩抑十年。达穷通之数。体因缘之理。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烟霞风月用祛亡反。峰名避世依而味静。惟一绳床廓无庵屋。露火调食绝诸所营。召彼疠徒诲示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啖之。虽属脓溃横流。对泣而无厌恶。由是息心之众。往结林中。授以义方郁为学市。山本无水须便饮涧。尝于昏夕学人侍立。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及明观之渐见润湿。乃使洮淈飞泉通注。从是遂省下涧。须便挹酌。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蔼立身严恪达解超伦。据林引众讲前四论。意之所传乐相弘利。其说法之规。尊而乃演。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慇勤郑重经时方遂。乃敕取绳床。周绕安设致敬坐讫。蔼徐取论文。手自指摘。一偈一句披释取悟。顾问听者所解云何。令其得意方进后偈。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每日垂讲此法。无怠。常自陈曰。余厌法慢法。生不值佛世。纵闻遗教心无信奉。恒怀怏怏。终须练此身心。有时试纵惟欲。诚心造恶。有时摄念。惟愿假修相善。如此不名安身。如此不名清心。故约己制他。诚非正检。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必厌烦屈者须住。不辞具仪者离此。其开蒙敦励。皆此类也。有沙门智藏者。身相雄勇智达有名。负粮二石造山问道。因见横枝格树。戏自称身。遇为蔼见。初不呵止。三日已后方召责云。腹中他食何得辄戏。如此自养。名为两足狗也。藏衔泣谢过。终不再纳。遂遣出山。沙门昙延道安者。世号玄门二杰。当时顶盖名德相胜。及论教体纷诤由生。咨蔼取决。让谢良久方为开散。两情通悦不觉致礼。各呜一足跪而启曰。大师解达天鉴。应处世摄导。今则独善其身。丧德泉石。未见其可。蔼曰。道贵行用不即在言。余观时进退。故且隐居求志耳。尔后事故入城。还归林野。属周武之世。道士张宾。谲诈罔上冒增荣宠。潜进李氏欲废释宗。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召僧入内七霄礼忏。欲亲睹僣犯冀申殿黜。时既密知各加恳到。帝亦七夕同僧不眠。为僧赞呗并诸法事。经声七啭莫不清靡。事讫设会。公陈本意。有猛法师者。气调高拔。躬抗帝旨。言颇激切。众恐祸及其身。帝但述怀曾无𧹞退。蔼闻之叹曰。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饮周之水。食椹怀音宁无酬德。又为佛弟子。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宁大造于像末。分俎醢于盗蹠耳。径诣阙上表理诉。引见登殿。举手唱言曰。来意有二。所谓报三宝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经论子史传记。谈叙正义。据證显然。然旦至午。言无不诣。明不可灭之理。交言支任抗对如流。梗词厉色铿然无挠。百僚近臣代之战慄。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帝虽惬其词理。而灭毁之情已决。既不纳谏又不见遣。蔼又进曰。释李邪正人法混并。即可事求未烦圣虑。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请索油镬。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立可知矣。帝怯其言乃遣引出。时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又出谏。俱不用言。乃与同友七人。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既不食已一时同逝。蔼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乃携其门人三十有馀入终南山。东西造二十七寺。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灭之后。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扫地并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费分散荡尽。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其祸既毕。至六月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任氏部。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大者上摩青霄。大如十斛囷许。渐渐微没。自馀数段小复低下。其色黄白。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问其所由。答云。从天而下飞扬坠此。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略示连席之官。乃藏诸衣袖。还缄箧笥。属隋兴运转牧冀州。爰命所部从事赵绚。叙之曰。有清信大士。具官。身婴俗累。恕崇法理。精感明灵神化斯应。遂使群经腾翥。等扶摇之上升。只卷飘返。若丹乌之下降。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应瑞乎如彼。圣著乎如此。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亲临九服躬总八荒。知三宝之可崇。体四生之不固。遂颁海内修净伽蓝。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僧尼隐轸还类提河。特以此经像明灵著。自非积善焉能致斯。敢事旌表传芳后叶。初武帝知蔼志烈。欣欲见之。乃敕三卫二十馀人。巡山访觅毡衣道人。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身被执缠无力毗赞。告弟子曰。吾无益于世。即事舍身。故先相告。众初不许。慕从闻法。便开览大小诸乘。撰三宝集二十卷。假兴宾主会遣疑情。抑扬飞伏广罗文义。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并录见事指掌可寻。冀藏诸岩洞。庶后代之再兴耳。自蔼入法行大慈门。缯纩皮革一无践服。惟履毳布终于报尽。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敕侍者下山。明当早至。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自条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于松枝。五藏都皆外见。自馀筋肉手足头面。剐折都尽。并惟骨现。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惊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犹见合掌捧心。身面西向加坐如初。所伤馀骸一无遗血。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遂累石封外。就而殓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闻当世。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内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后有访道思贤者。入山礼敬循诸崖险。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题云。初欲血书。本意不谓变为白色。即是魔业不遂。所以墨书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彫零  泉林径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蜫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花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雠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奏  业尽于今日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雷苦斋,名不详。与顾逢有交。
雷膺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5—1297 【介绍】: 元浑源人,字彦正,号苦斋。雷渊子。幼孤笃学,以文学称,史天泽辟为万户府掌书记。世祖时,累官监察御史。至元十四年,出任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时诸将或强籍新民为奴隶,膺出令,得还为民达数千人。后官至集贤学士。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到一三二三)前后。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传》),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枢女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江浙行省丞相、荆南王朵尔的斤为妻,外孙伯颜不花的斤好学,晓音律。必仁既受家学熏陶,又同妹夫家的维吾尔亲友交好,受到维吾尔音乐的影响,因此“工诗好客,所作乐府,亦多行家语”(见近人吴梅《顾曲麝谈》)。
唐访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武陵人,字周之,号汲庵。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后出家为僧,筑食苦庵,自号食苦和尚。有《寂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樊渠,号退飞,一号苦雨,又号樊桐山人。穷愁苦吟,以贡生终老。曾辑刻亡友之诗为《旧雨遗音》。著有《风雨闭门词》、《苦雨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或1636—1707或以后 【介绍】: 明末清初全州清湘人,本名朱若极。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释号原济,一作元济,又有道济一号,或出于后人误传,字石涛,别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对绘画理论卓有所见,主张遗貌取神,著有《画语录》。晚年定居扬州,对明朝覆亡虽尚存隐痛,于康熙南巡亦往接驾。生卒年歧说甚多,上述分别为近人傅抱石、郑拙庐所考,别有1642年生之说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道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又号大涤子,又号苦瓜和尚,又号瞎尊者,又号石公上人。靖江后人,明楚藩后。
词学图录
石涛(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乙酉(一六四五)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又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有名句云"搜尽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癖卓绝,词义奥衍不易解。
黄鹤楼志·人物篇
石涛(约1642—约1718) 清代画家。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书画大家,亦善诗,在画史上与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并称“四僧”。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名山胜景吸引,作诗《登黄鹤楼》,感叹鹤去楼空,抒发悲凉惆怅之情。并曾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绘成一幅山水画,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堪称与李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佳作。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道济,字法舟,秀水人,祝发芝溪东禅寺,晚居天宁,有《剩语》一卷。
吴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竹虚,号公之坦,别号瓦山野老、苦𣗪和尚。能诗书。工画山水,兼善人物花鸟。精篆刻。有《苦𣗪庵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7—1719 【介绍】: 清湖南巴陵人,原名懋龄,字甄夫,号楚江陶者。晚居南京。初随父至云南,父死,携幼弟徒步六千里归楚。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九
陶窳,字苦子,顺德人。
清诗别裁集
字苦子,广东顺德人。○陶氏世袭锦衣,至苦子刻苦如寒素,肆力于诗,誓不袭牙慧语,亦南粤铮铮士也。诗无镌本,被其戚窃为己作,恐久而混真,故特表而明之。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吴昌硕(1844-1927)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称"清末海派四杰"。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篆皆精。葬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有《缶庐集》(诗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
人物简介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长期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创为一派。三十岁后始作画,为海派著名画家,后在杭州创立西泠印社,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清苦者,不详所自出。光绪初来燕都,止于城南观音禅院。持头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每岁春暖发脚游山,尝浮海詹补陀还溯江而上践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复泛湘流,揽江南名胜,北旋至五台,足迹遍国中。独以台山僻处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鲜通,仆仆风尘,或十数里,不得水火。因发悲愿,祈修石路,计驿远近,设立庵亭,庶游侣拔涉,意烦力惫,得所止息。于是作为简册,叙违怀愫,附以红笺,随缘题请苟书名数则揭笺拜领,对之焚化,或予以赀,反辞不受,谓“事非偶然,功难立竟。但有移山之心,本无歛金之意。若胜因不爽,福果熟成则浮屠涌见,宝藏无尽。不问假手之人,同为毕愿之日。何事计较铢两,混我戒行。”识者高之,以为非凡僧也。晚岁乃于道旁树下,自覆一庵,萧然块处,有来者取钵中食,分而饭之,我无求饱,人不独饥,斯为两得,即是两忘,恩怨报施,皆不足言。桂阳夏内史寿田,少时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见清苦,饫闻先训,悉其行谊。及入词馆掌内监,颇复访之,不知所终。因作《独树庵饭僧歌》以寄意焉。歌曰:“独树庵中独住僧,独行独坐百无能。长披一世无温衲,静对千生不灭镫。平生担破残经裹,是处名山乞香火。偶得团瓢胜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鸟至惟栖雨后枝,人来不舍霜前果。贫斋祇办一人餐,也似丛林任挂单。自甘半食长饥惯,未觉千僧供养难。有人布施向禅林,唯乞将心奉世尊。长见定时双履在,曾无化后一衣存。当时手种阶前树,树长阴成僧已去。老树空庵四十年,独憾孤僧饭僧处。”后有乘参者,住北台峰顶,取茅为篷,额曰“广济”。盖以便过客,憩游侣,意良殷也。舆恒修相友善,同抱净愿,期偕安养。参临化时,招修至,情话亹亹,中夜达旦,握手而瞑。未几,修亦坐脱。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顾随(1897-1960) 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号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河北、燕京、辅仁大学教授。有《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留春词》、《积木词》、《霰集词》、《濡露词》、《闻角词》、《苦水诗存》、《倦驼庵稼轩词说》、《倦驼庵东坡词说》、《顾随文集》、《顾随诗文论丛》。
互动百科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终身执教并从事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郭预衡、颜一烟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顾随文集》、《顾随:诗文丛论》、《顾随说禅》、《顾随诗词讲记》等。
荒原词·序
羡季取其近二年中所为词,命名曰「荒原」,又最录其所删旧日稿如干首,命名曰「弃馀」。合为一册,将继其「无病」、「味辛」两集而付印。且属宗藩为序。余自维既不能词,又不能文,将何以序也?虽然吾两人订交且十年,羡季视余若长兄,余虽未敢即弟视之,然友朋中知羡季宜莫余若者矣,是则不可以无一言。以余所知,八年以来,羡季殆无一日不读词,又未尝十日不作,其用力可谓勤矣!人之读「无病」词者,曰是学少游、清真;读「味辛」词者,曰是学「樵歌」、稼轩。不知人之读是集者,又将谓其何所学也。而余则谓:「无病」如天际微阴,薄云未雨;「味辛」如山雨欲来,万木号风;及夫「荒原」,则霶飙之后,又有渐趋睛明之势。余之所能言者,如斯而已。抑更有进者。八年中,作者每有新作,辄先以示余。余受而读之,觉其或愀然以悲,或悠然以思。或倏然意远。或磅礴郁积而不能自已。作者固一任感情之冲动而不加以遏止约束,而极其所至亦未必无与古人暗合之处。要其初,本无心于规规之摹拟,盖假词之形式而表现其胸中所欲言。当其下笔。不自如为填词,其心目中庸讵复有古人?惟其忘词,故词益工;惟其无古人,雨后或与古人台也。然而羡季今兹病矣!故是集卷末诸词,虽不能自掩其崛强奔放之本色,要亦渐趋于平淡萧疏之途。余不知此集出版后,作者尚作词否耶?余又不知作者此后如有所作,即循此途以进否耶?羡季尝语余曰:自来作家,年龄既老大,则其作品亦逐渐趋于硬化,而衰老,而乾枯。宗藩每取昔之「无病」与今之「荒原」比并而观之,深惧夫羡季之作品亦将硬化也。郑板桥自序其词,谓:人亦何能逃气数?「荒原」词之作者殆亦难逃此气数也夫! 一九三〇年秋日涿县卢宗藩序于旧京宣外之直隶新馆。
留春词·自序
此《留春词》一卷,计词四十又六首。除卷尾二首外皆一九三〇年秋至一九三三年夏所作。三年之中仅有此数,较之已往,荒疏多矣。然亦自有故。二十年春忽肆力为诗,摈词不作,一也;年华既长。世故益深,旧日之感慨已渐减少,希望半就幻灭,即偶有所触,又以昔者已曾言之矣,今玆不必著笔,二也;以此形式写我胸臆,而我所欲言又或非此形式所能表现,所能限制,遂不能不遁入他途,三也。有此三故,则其产量之少不亦宜乎。自家暇时,亦往往翻阅此词稿,辄觉不如前此所作之有生气。气之衰耶,力之竭耶,才之尽耶,厕吾乌乎知之?然吾有喻,于此小小园地开垦种莳者有年,地力渐薄,人力不继,天时又乖,则其中之植物或种焉而不生,或生焉而不茁壮、不华、不实,华焉、实焉而不肥、不腴,亦固其所。《留春词》或亦有类于斯耳。后不如前,正宜藏拙,付之排印,抑又何说?则以二十年前一时兴之所至,忽学填词。后来一发而不能收拾。及夫《无病》、《味辛》、《荒原》三本小册子相继出版,见者遂多,年来意兴阑珊,知交或不及知,或知焉而不详其由,每见辄问近中时时为小词乎?积作若干?何时印第四本小册子乎?虽不必意出于督催,而逖听之下,亦若有不能自已者在。秋来课暇,因整理此稿便交排印,并略述其经过,后此即再有作。亦断断乎不为小词矣。 一九三三年秋日于北平东城萝月斋。
积木词·自序
余旧所居斋曰「萝月」,盖以窗前有藤萝一架,每更深独坐,明月在天,枝影横地。此际辄若有所得,遂窃取少陵诗而零割之,名为「萝月」云耳。初,伯屏与余同寓三载,去秋始移居西城,其旧所居室既閒废,余乃入而据焉。客来茗谈或小饮,客去时亦于其中读书作文。室北向,终日不能得日,殊卑湿。回忆伯屏在此时,似不尔也。冬日酷寒,安炉爇火,乃若可居,而夜坐尤相宜,室狭小易暖故。背邻长巷,坐略久,叫卖赛梨萝卜、冰糖葫芦及硬面饽饽之声,络绎破空而至,遂又命之为「夜漫漫斋」。萝月斋实不成其为斋耳。小女与佣媪或其大姊往往于身后座侧嬉,既碍读,又妨思;友来谈亦时为歌声啼声所扰。今玆之夜漫漫斋,真斋矣。于是各校皆停课甚閒,遂病,自一九三五年残腊迄三六年新正仍未愈,病中恶喧,坐夜漫漫斋里时益多。有友人送《花间集》一部,来时尚未病也,置之案头。至是乃取而读之。《花间》是旧所爱读之书,尤喜飞卿、端己二家作。今乃取《浣花词》尽和之。问何以不和金荃?则曰:飞卿词太润太圆,自家天性中素乏此二美,不能和;飞卿词太甜太腻,病中肠胃与此不相宜,不愿和也。然则和端己似端己乎?即又不然。《浣花》之瘦之劲之清之苦,确所爱好,今之和并不见其瘦劲清苦,盖胸中本无可言及欲言者,徒以病中既喜幽静,又苦寂寞,遵而因逐韵觅辞、敷辞成章,但求其似词,焉敢望其似《浣花》?顾醉时所说乃醒时之言,无心之语亦往往为心声;观人于揖让不若于游戏,揖让者矜持,游戏者性情之流露也。或又问:《留春词 自叙》声言断断乎不为小词,今之和《浣花》何?夫昔言断乎,今玆破戒,定力不坚,更复奚言?会当自释曰:此和也,非作也。余之弱女喜弄积木,长短方圆。依势安排,当其得意,往往移晷。此一卷和词,其余病中之积木乎! 一九三六年一月苦水自叙于旧都东城之夜漫漫斋。时墙外正有人叫卖葫芦冰糖也。
积木词·序
春来无日不风。一日风又大作。天地玄黄,室中飞尘漠漠,若无居人,忽有来款扉者,声甚急,启视之,则吾友顾君羡季也,以其新著《积木词》属序于余。羡季与余有同砚之谊,著有《无病》、《荒原》、《留春》词草,足以卓尔名家,其蜚声艺囿者非一日矣。仆不文。于倚声一道惭无所知,偶陈詹言,以为世笑,何足以序羡季之词,而羡季之词宁以吾序重耶。故羡季之问序于余,似小失之,而余忝颜受之不辞者,亦僭也。虽然,语不云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盍不喜。」又曰:「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蛩然而喜矣。」畴昔之情既与之相若,则聊叙吾怀云耳。若夫羡季之词则所谓不托飞驰之势而芬烈自永于后者,后吾而览之者咸当自得之,固将无待于予言矣。序曰:河曲之水,其源可以滥觞,及其东流而到海,则俨然挟怀山襄陵之势与偕。何哉?始纤而将毕者巨也。诃之兴,托地甚卑,小道而己,积渐可观。及其致也,则亦一归之于温柔敦厚,遂骎骎乎与诗教比隆,方将夺诗人之席而与君代兴。向之幽微灵秀、宛折缠绵之境,诗所不能骤致者,无不可假词以达之,如驾轻车而就熟路然。善夫张惠言之叙《诃选》曰:「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常州派固多头巾气,惟此一语,实已洞达词心,非同河汉。斯怀也。为人心之所同,固长存于天壤之间耳,使其不言也,则亦飘泊而已,湮没而已。夫飘泊可也,飘泊而湮没亦可也,其长存于天壤之间者自若。虽然,使其以不言为无奈,而以言之为幸存,则亦人之情也已。未免有情,谁能遣此。温其如玉,其貌然也,风流可怀,是谓词想。然则如何言之耶?斯怀也,里巷男女之所不能言,贤人君子亦不能言也。使里巷男女言之,则亦普通之歌谣而已;使贤人君子言之,则亦普通之文章而已,其奈此风流缱绻无奈之情何。假借之,然后可也。或假贤人君子之笔,以宣里巷男女之情;或假里巷男女之口,以写贤人君子之心,其归一也。于是乎有词曲,而词尤婉于曲。夫假借之道何?不假借可乎?曰可。夫情,有径而致者,有曲而致者。径而致者。不烦曲而致;曲而致者,径或不必遂致,致或不必尽也。夫《花闻》者,结集于五代之际,如泉始达,如花初胎,盖善以曲喻情而为词家不祧之祖。欧阳一序,最为分明,所谓「南朝宫体,北里倡风」,已道破词之本质,而「诗客曲子词」一语又为《花间》及其支流之定评。夫曰曲子词者,当不甚高,而出于诗客之手当亦不甚卑,不高不卑,自然当行,其成为一代之著作,千古之文章,亦一大因缘也。由是而南唐,而北宋,而南宋,其支流日益繁,其疆宇日益扩,别起附庸,蔚为大国。然莫为之先,虽美勿彰,先河后海,则《花间》夐矣。尝于《花间》得两种观照,--实则凡词皆然,不独《花间》然,特在此两种区别尤为显著耳。或深思之,或浅尝乏。不浅尝不得其真。不深思不得其美。真者,其本来之固然,美者,其引申假借之或然也。夫浅尝而得其固然,斯无间然矣;若深思而求其或然,则正是俗语所谓钻到牛角尖里去,吾来见其如何而有合也。作者亦有此意否?若固有之,虽洞极深微,穷探奥窔,亦无所谓深求也。若本无而责以有,深则深矣,奈实非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且由不可,况乃过之。然必谓文词之意穷于作者之意中,又安得为知类通方乎。赤水玄珠得之象罔。文章之出于意匠惨澹经营中者固系常情,而其若有神助者,亦非例外也。迷离惝恍之间,颠倒梦想之例,或向晚支颐,或挑灯拥髻;其逸兴之遄飞也,其文如之,则如野云孤飞矣,其深情之摇荡也,其文又如之,则如绿波之摇荡矣。亦有意乎?亦无意乎?安见其可浅尝而不可深思乎?又安见其浅尝之之得多于深思之之得乎?安见其浅尝则是而深思者非乎?彼谓一意者一词,一词者一意,如花相对,如叶相当,凡志之所之,笔皆可往,而笔之所宣,意辄与会;此盖已擅定意尽于文,而文章之意尽于想也,不特为事之所无。并非理之所有,貌似明清,实难通晓,近世妄人之见,太抵类是。狂言信口,羡季其恕之。及读自序之文,有曰:「顾醉时所说,乃醒时之言,无心之语。亦往往为真心之声。」知其于疾徐甘苦之诣,居之安而资之深,将有左右逢源之乐矣,则于吾言也,殆有苔岑之雅,而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乎。今玆之作,得《流花词》之全。更杂和《花间》,其用力之劬与夫匠心之巧,异日披卷重寻,作者固当忆其遇,而读者能不思其人乎。若夫微婉善讽,触类兴怀,方之原作,亦鲜惭德,虽复深自撝抑而曰:「但求其似词,焉敢望其似《浣花》。」窃有说焉。夫似是者实非,似词则足矣,似《浣花》胡为耶?当曰相当于《浣花》可耳。然吾逆知羡季于斯言也必不之许,以其方谦让未遑也。其昔年所作,善以新意境入旧格律,而《积木》新词则合意境格律为一体,固缘述作有殊,而真积力久,宜其然耳。其发扬蹈厉,少日之豪情,夫亦稍稍衰矣。中年哀乐,端赖丝竹以陶之。今之词客,已无复西因羽盖之欢,南国莲舟之宠,宁如《花间》耶。荒斋暝写,灯明未央,故纸秃毫,亦吾人之丝竹矣。以《积木》名词者,据序文言,亦嫛婗之戏耳,此殆作者深自撝抑之又一面,然吾观积木之形,后来者居上,其亦有意否乎?亦曾想及否乎?羡季近方治南北曲,会将深通近代乐府之原委,其业方兴而未有艾,则吾之放言高论也,亦为日方长而机会方多,故乐为之序。丙子闰三月即望。 俞平伯序于北平之清华园
濡露词·小记
曩者宜序《留春词》,曾有「断断乎不为小词」之言,盖其时立志将专力于剧曲之创作也。其结果则为《苦水作剧》三种。然自是而后,身心交病,俯仰浮沈,了无生趣,构思命笔,几俱不能。而词也者,吾少之所习而嗜焉者也。憩息偃卧之馀,痛苦忧患之际,定力既弛,结习为祟,遂不能自禁而弗为,此《濡露词》一卷则皆去岁秋间病中之所作也,计其起迄不过一月耳。史子庶卿(弟子史树青,又作庶卿)见而好之,既得予同意乃付之排印。噫!予之为是诸词也,予之无聊也;而史子之印之也,又何其好事也。无聊而不遇好事,则其无聊也不彰;好事而适遇无聊,则其好事也,不亦同于无聊矣乎!至《倦驼庵词》则皆前乎此二年中之作,破碎支离,殆尤甚于「濡露」也。校印将竟,乃为斯记,既谢庶卿,且用自白。 一九四四年初春苦水。
闻角词·剩题记
卅年前读尹默师《秋明集》,其《破晓》五律一首发端即曰「破晓闻清角」,甚喜之,至今弗能忘,固名吾词曰「闻角」。角者,号角也。建设事业,云蒸霞蔚,一日千里,每读报未尝不鼓舞奋发,譬闻角声,号召前进。词名「闻角」,是其义也。
不喜苦乐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世间之乐,多过多患,虚妄颠倒,非可爱乐;观世间之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乐;以一切法虚诳故,乐尚不喜,何况于苦,是名不喜苦乐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