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苦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谓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
四、无我行 谓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
苦等五受
【佛学次第统编】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
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
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
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
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
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
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意识相应有分别故。
七八二识,唯舍相应。第六意识,五受相应,眼等五识,三受相应,谓苦乐舍。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俗语佛源】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俗语佛源】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救苦救难
【俗语佛源】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号。「救世间苦」出于「妙智力」,出于「神通力广修智方便」,与下《楞严经·观音圆通》阐释义同:「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今以「救苦救难」表述拯救在苦难中的人。如郭小川《给一个瞎子》诗:「新民主主义呀,我看,就是救苦救难!」(禹振声)
三苦对三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苦苦对欲界〕,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四事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先苦后乐。
〔三、坐禅念定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数出入息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数出入息,自然摄诸散乱,心得寂静,安住正理,与定相应;由此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数出入息先苦后乐。
五苦──人有五苦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并五苦章句经)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病人困劣〕,谓人以四大为体,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形骸苦痛,如被杖楚,手足不仁,气力虚竭,起坐须人,是为病苦。
〔四、人死风刀断脉〕,谓人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亲孝子,莫能相救,风刀解身,苦不可忍,是为死苦。
〔五、犯罪人束缚送狱〕,谓人违国正法,冒犯罪愆,枷锁萦身,系闭牢狱,受诸刑罚,苦不可言,是为狱苦。
翻苦身成法身德
【三藏法数】
谓于生灭无常之身,若能观察五蕴本空,不生不灭,即成法身,故名翻苦身成法身德。(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声闻观苦谛为初门
【三藏法数】
苦即三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苦苦对欲界
【三藏法数】
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坏苦对色界
【三藏法数】
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行苦对无色界
【三藏法数】
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愿度众生苦轮
【三藏法数】
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根,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也。
观受是苦
【三藏法数】
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