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老苏(老蘇)
对 宋 文学家 苏洵 的尊称。 宋 王偁 东都事略·儒学传·苏洵:“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遂擅天下,一时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号为 老苏 。”参见“ 三苏 ”。
分類:苏洵尊称
《國語辭典》:三苏(三蘇)  拼音:sān sū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一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分類:苏洵文名
《漢語大詞典》:长公(長公)
(1).古人多以“长公”为字,为行次居长之意。汉书·夏侯胜传:“ 夏侯胜 字 长公 。”汉书·韩延寿传:“ 韩延寿 字 长公 。”
(2). 宋 苏轼 为 苏洵 长子,其诗文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当时尊之为“长公”。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五》:“《復斋漫録》云:‘当时以 东坡 为 长公 , 子由 ( 苏辙 )为 少公 。’” 宋 张耒 《赠李德载》诗:“ 长公 波涛万顷海, 少公 峭拔千寻麓。” 明 焦竑 《李氏〈焚书〉序》:“ 宋 元丰 间,禁 长公 之笔墨,家藏墨妙,抄割殆尽。”
《国语辞典》:汩没(汩没)  拼音:gǔ mò
1.沉沦。唐。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诗:「三岛路遥身汩没,九天风急羽差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倘若恐怕浊界汩没,一时记不起,到得五十年后,我来指你个境头。」
2.浮沉。宋。苏洵〈木假山记〉:「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3.埋没。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4.形容水波的声音。
5.淹没。
《漢語大詞典》:北使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南齐书·高帝纪上:“ 明帝 愈以为疑,遣冠军将军 吴喜 以三千人北使。” 唐 高适 《答侯少府》诗:“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宋 苏洵 有《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2).北国的使者。南史·张融传:“后使 融 接对北使 李道固 。”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一:“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漢語大詞典》:老泉
宋 苏轼 自号。亦有以为 苏洵 别号者,实误。参阅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一·老泉为子瞻号
《國語辭典》:三苏(三蘇)  拼音:sān sū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一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分類:苏洵文名
《國語辭典》:小苏(小蘇)  拼音:xiǎo sū
宋朝苏辙,是相对于其兄苏轼而言。参见「苏辙」条。
《国语辞典》:谱例(谱例)  拼音:pǔ lì
族谱在卷首所刊载的撰修条例。宋。苏洵〈谱例〉:「洵于是又为大宗谱法以尽谱之变,而并载欧阳氏之谱以为谱例,附以欧阳公题刘氏碑后,之文以告当世之君子,盖将有从焉者。」
《漢語大詞典》:几策(幾策)
(1).机谋。北齐书·文宣帝纪:“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
(2). 宋 代一种奏议的文体。如 苏洵 有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参阅 宋 苏洵 嘉祐集卷一。
《国语辞典》:嘉祐集  拼音:jiā yòu jí
书名。宋代苏洵所撰的文集,十六卷,附录二卷。
《國語辭典》:苏小妹(蘇小妹)  拼音:sū xiǎo mèi
相传为苏轼的妹妹,秦观的妻子,多才能诗。按《欧阳文忠集》载苏洵有三女,皆早卒,秦观《淮海集》载其妻乃徐氏,故知世俗所传及剧本所演苏小妹之事,皆出于附会。
《国语辞典》:积衰新造(积衰新造)  拼音:jī shuāi xīn zào
长期衰颓后重新振兴。宋。苏洵〈审敌〉:「中原之强固百倍于匈奴,虽积衰新造,而犹足以制之也。」
《国语辞典》:浸微浸消  拼音:jìn wéi jìn xiāo
逐渐衰微而至于消失。宋。苏洵〈审势〉:「浸微浸消,释然而溃,以至于不可救止者乘之矣。」也作「寖微寖灭」。
《国语辞典》:古文八大家  拼音:gǔ wén bā dà jiā
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人提倡古文运动,遂被后人合称为「古文八大家」。
《国语辞典》:尺寸之地  拼音:chǐ cùn zhī dì
形容极微小的地方。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