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依样画葫芦(依樣畫葫蘆)  拼音:yī yàng huà hú lu
比喻一味模仿,毫无创见。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也作「照葫芦画瓢」、「依本画葫芦」、「依样葫芦」。
《國語辭典》:响葫芦(響葫蘆)  拼音:xiǎng hú lu
1.玻璃制成的玩具,吹时有声音。
2.乐器名,打击乐器。以椰子科植物果实乾燥后,内装种子摇奏发声。盛行于中南美洲,为拉丁音乐不可缺少的乐器。
《漢語大詞典》:响胡芦(響胡蘆)
亦作“ 响葫芦 ”。 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鐙”。续文献通考·乐引 清 魏坤 《倚晴阁杂钞》:“响胡芦,小儿口啣,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 清 孙廷铨 颜山杂记·物产:“凡为鼓璫,先得胡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槓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璫者,响葫芦也。”
分類:玩具具名
《漢語大詞典》:响胡芦(響胡蘆)
亦作“ 响葫芦 ”。 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鐙”。续文献通考·乐引 清 魏坤 《倚晴阁杂钞》:“响胡芦,小儿口啣,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 清 孙廷铨 颜山杂记·物产:“凡为鼓璫,先得胡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槓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璫者,响葫芦也。”
分類:玩具具名
《国语辞典》:芦洲蟹舍(芦洲蟹舍)  拼音:lú zhōu xiè shè
芦洲,长有芦草的洲渚。蟹舍,渔人的家。芦洲蟹舍是形容江畔渔村的景色。宋。陆游〈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诗:「洞庭四万八千顷,蟹舍正对芦花洲。」
《国语辞典》:闷葫芦罐(闷葫芦罐)  拼音:mèn hú lu guàn
扑满。如:「他把零钱碎银都装入闷葫芦罐。」
分类:扑满
《国语辞典》:锯嘴葫芦(锯嘴葫芦)  拼音:jù zuǐ hú lú
比喻不善应对、口才迟钝的人。《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二人并排坐下,饶鸿生这才有了话了,不似刚才锯嘴葫芦的模样了。」也作「锯了嘴的葫芦」。
《国语辞典》:按著葫芦抠子(按著葫芦抠子)  拼音:àn zhe hú lu kōu zi
比喻丝毫不放松。《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那像到今听见那乡里有个富家,定要寻件事,按著葫芦抠子,定要弄他个精光。」
《国语辞典》:葫芦里卖的甚么药(葫芦里卖的甚么药)  拼音:hú lu lǐ mài de shén men yào
比喻事情的究竟。一般用以表示不知对方心理在做的是什么打算。《文明小史》第五回:「太尊只是闷住不响,究竟不晓得葫芦里卖的甚么药?」
《国语辞典》:不知葫芦里卖甚么药(不知葫芦里卖甚么药)  拼音:bù zhī hú lú lǐ mài shén me yào
比喻不了解内情,不知道对方要做甚么。《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又想那县君如设帐的方士,不知葫芦里卖甚么药出来。」
《国语辞典》:锯了嘴的葫芦(锯了嘴的葫芦)  拼音:jù le zuǐ de hú lú
比喻不善应对、口才迟钝的人。《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只就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文明小史》第五○回:「像我们安徽省里这些翻译,一听法国话,全成了锯了嘴的葫芦。」也作「锯嘴葫芦」。
《国语辞典》:敦葫芦,摔马杓(敦葫芦,摔马杓)  拼音:dūn hú lu,shuāi mǎ sháo
用力摔东西,乱发脾气。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媳妇儿怎敢是敦葫芦,摔马杓。」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打这老子没肚皮揽泻药,偏不的我敦葫芦摔马杓。」也作「墩葫芦,摔马杓」。
《国语辞典》:墩葫芦,摔马杓(墩葫芦,摔马杓)  拼音:dūn hú lu,shuāi mǎ sháo
用力摔东西,乱发脾气。《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后边计氏一夥主仆,连个馍馍皮扁食边,梦也不曾梦见,哭丧著个脸,墩葫芦,摔马杓,长吁短气。」也作「敦葫芦,摔马杓」。
《国语辞典》:掩口葫芦(掩口葫芦)  拼音:yǎn kǒu hú lú
捂著嘴巴偷笑。《品花宝鉴》第五一回:「嗣徽失惊,打了一恭,摇摆出来。诸生掩口葫芦,一齐告退了。」也作「掩口胡卢」。
分类:嘴巴
《国语辞典》:乍入芦圩(乍入芦圩)  拼音:zhà rù lú yú
(歇后语)不知深浅。比喻新到一个地方,对当地情形还不熟悉。《西游记》第三二回:「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掳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
分类:歇后语
《国语辞典》:伊哩乌芦(伊哩乌芦)  拼音:yī lī wū lú
形容说话声音不清晰。元。无名氏《冻苏秦。楔子》:「既然他两个要去,等他自措盘缠求官去来,省得在我耳根边,终日子曰子曰,伊哩乌芦的这般闹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