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衔芦
寒芦
芦管
芦汀
葭芦
芦芽
芦笋
芦根
芦菔
芦渚
丛芦
芦笙
碧芦
芦雁
芦岸
《漢語大詞典》:衔芦(銜蘆)
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淮南子·修务训》:“夫鴈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高诱 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繒缴。 江 南沃饶,每至还 河 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繒缴焉。” 唐 陆希声 《鸿盘》诗:“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清 陈维嵩 《青玉案·雁字》词:“年年未了衔芦债,入塞几时还出塞。”
《漢語大詞典》:寒芦(寒蘆)
寒天的芦苇;干芦苇。 南朝 梁 沈约 《咏雪应令》:“思鸟聚寒芦,苍云軫暮色。” 宋 陆游 《对酒》诗:“密篠持苫屋,寒芦用织帘。” 元 黄溍 《送凌吉叟杭州教授》诗:“春风操别衣,晴沙秀寒芦。”
分類:寒天芦苇
《國語辭典》:芦管(蘆管)  拼音:lú guǎn
1.芦的茎部。
2.乐器名,吹管乐器。以芦苇的茎部制成,与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筚篥雷同,在东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盛行。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现为纳西族云南吹奏乐器,纳西语称波怕或哺布。相传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的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流传至今。常见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芦笳(蘆笳)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 清 代兵营巡哨多用之。 宋 曾慥 类说·集韵:“ 胡 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元 王逢 《题蔡琰还汉图》诗:“残生既免氊裘鬼,哀衷莫尽芦笳曲。”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 潼关 以西兵气多,芦笳吹尘尘满河。”
《高级汉语词典》:芦汀
生长着芦草的水边
《骈字类编》:葭芦(葭芦)
金 王渥 游蓝田 去年游骑渡葭芦,万里横行如鬼速。
元 马祖常 缫丝行 翁叟惯事骂妇姑,只今长男戍葭芦。
《高级汉语词典》:芦芽  拼音:lú yá
芦苇的芽,即芦笋
《國語辭典》:芦笋(蘆筍)  拼音:lú sǔn
植物名。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叶状枝针形,三至六枚簇生。六至八月开白色花,花被片六枚。浆果球形,红熟。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嫩茎可食用。有白芦笋、绿芦笋两种品种。如:「芦笋要趁嫩采食,不然茎变老时就不能吃了。」也称为「石刁柏」。
《國語辭典》:芦根(蘆根)  拼音:lú gēn
一种药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渴的疗效。
《國語辭典》:芦菔(蘆菔)  拼音:lú fú
萝卜。《说文解字。舟部》:「服,芦菔,似芜菁,实如小菽者。」清。段玉裁。注:「今之萝卜也。」《后汉书。卷一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刘盆子》:「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
分類:萝卜
《骈字类编》:芦渚(芦渚)
宋史地理志:见梅渚下。董思恭咏露诗见葵园下。 李嘉祐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陈造题因师百雁图诗,见蓼滩下。
《韵府拾遗 虞韵》:丛芦(丛芦)
陆游诗:蟹舍丛芦外,菱舟薄霭间。
《國語辭典》:芦笙(蘆笙)  拼音:lú shēng
乐器名。苗、徭等中国少数民族流行的吹奏乐器。将若干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笙斗中制成。每管根部均装有簧片,靠吹奏时振动簧片发音。芦笙可分单管、双管、五管、六管等,以六管最常见。过去多于舞蹈和歌唱时做伴奏之用,现在也用来独奏。
《骈字类编》:碧芦(碧芦)
元 赵孟頫 游幻往庵 碧芦干始长,柔桑叶巳空。
《骈字类编》:芦雁(芦雁)
宋 陈造 题因师百雁图二首 其二 闻道崔公作芦雁,端如庄叟玩鯈鱼。
元 袁桷 舟中杂书五首 其四 春洲芦雁少,晓户柘蚕匀。
《骈字类编》:芦岸(芦岸)
南北朝 何逊 还度五洲诗 沙汀暮寂寂,芦岸晚修修。
唐 杜牧 渔父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