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林季仲(字 懿成 号 竹轩、芦山老人、芦川老人 )
喻侃(名 宏 字 伯经 号 芦隐 )
贯云石(世称 小云石海涯 号 酸斋、芦花道人 文靖 京兆郡公 )
李芦溪
朱俊噤(字 若讷 号 芦花散人、林皋长 )
刘绩(字 用熙 号 芦泉 )
朴仁老(字 德翁 号 芦溪、无何翁 )
权泰一(字 守之 号 藏谷、芦川 )
郑允穆(字 穆如 号 清风、芦谷 )
计元勋(字 冠五 号 明葵、竹芦圃主人 )
朱国望(字 士翘 号 芦墟 )
黄甲云(字 唱韩 号 芦船 )
高鐈(字 荐馨 号 芦中人 )
顾文鉷(字 芦汀 )
其它辞典
张元干(字 仲宗 号 芦川老隐、真隐山人、芦川居士 )林季仲(字 懿成 号 竹轩、芦山老人、芦川老人 )
喻侃(名 宏 字 伯经 号 芦隐 )
贯云石(世称 小云石海涯 号 酸斋、芦花道人 文靖 京兆郡公 )
李芦溪
朱俊噤(字 若讷 号 芦花散人、林皋长 )
刘绩(字 用熙 号 芦泉 )
朴仁老(字 德翁 号 芦溪、无何翁 )
权泰一(字 守之 号 藏谷、芦川 )
郑允穆(字 穆如 号 清风、芦谷 )
计元勋(字 冠五 号 明葵、竹芦圃主人 )
朱国望(字 士翘 号 芦墟 )
黄甲云(字 唱韩 号 芦船 )
高鐈(字 荐馨 号 芦中人 )
顾文鉷(字 芦汀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约1175 【介绍】: 宋福州长乐人,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真隐山人。徽宗政和、宣和间,以词名。钦宗靖康元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为属官。南渡后耻与秦桧同朝,弃官归。高宗绍兴中因作送胡铨及寄李纲词,激怒桧,除名。有《归来集》、《芦川居士词》。全宋诗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岁随父宦游,尝从徐俯学诗。徽宗政和间以上舍释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为陈留县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应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李纲辟,旋与纲同日遭贬。金兵陷汴,避难吴越间。高宗建炎中起为将作监,抚谕使,随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贬新州编管,元干在福州作《贺新郎》词壮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词事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壮,其子靖裒刻为《芦川居士词》二卷传世。又有《芦川归来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已残。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增辑为《芦川归来集》十卷。事见今人曹济平《张元干年谱简编》、王兆鹏《张元干年谱》。 张元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芦川归来集》为底本,校以清抄残本(存六卷,其卷六、七为诗,简称残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简称排印本)。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词学图录
张元干(1091-1170) 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福州人。辛派词人先驱。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全宋文·卷四○○五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学上舍释褐。靖康初为李纲行营属官,抗击金兵。南渡后官至将作少监。耻与奸佞同朝,四十一岁遂致仕。绍兴中,坐以词送胡铨,得罪除名。绍兴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见王兆鹏《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诗词,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一卷(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懿成,号竹轩、芦山老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为婺州兵曹,释死囚之无罪者。高宗绍兴时以赵鼎荐为台官,累迁吏部员外郎、太常少卿。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勾践事争之,大忤桧,罢去。后以直秘阁奉祠。有《竹轩杂著》。全宋诗
林季仲,字懿成,号竹轩,晚号芦川老人(本集卷六《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署),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调婺州司兵参军,迁仁和令。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赵鼎荐为台官,以事罢,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为秘书郎。六年,试太常少卿。七年,知泉州。鼎再相,召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八年,因力沮和议夺职。九年,起知婺州(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一)。十三年,知处州,旋奉祠。卒于三十一年前。有《竹轩杂著》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宋史翼》卷一○、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一四有传。 林季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翰林院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参校清光绪瑞安孙氏《永嘉丛书》本(简称丛书本)。全宋文·卷三九一八
林季仲(一○八八——?),字懿成,晚号芦山老人,又号竹轩,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宣和三年进士。调婺州兵曹,迁仁和令。建炎初改宣教郎。绍兴四年以赵鼎荐除秘书郎,五年改祠部员外郎,六年七月试太常少卿。七年正月以母老乞补外,除直龙图阁、知泉州。十月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八年三月,以御史言罢,寻夺职。九月,起知婺州,复以奉祠卒。著有《竹轩杂著》(存)。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七七、八五、一○三、一○八、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宋史翼》卷一○,民国《平阳县志》卷八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义乌人,初名宏,字伯经,号芦隐。喻良能从子。受经于陈亮。宁宗庆元五年进士。授宣城尉。尝护送军粮,奋不顾难。历迁朝奉郎、签书镇南节度判官,请祠归。有《随见类录》、《芦隐类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24 【介绍】: 元畏兀儿人,本名小云石海涯,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号酸斋,别号芦花道人。膂力绝人,能持槊跃上疾驰之马,越二跨三,运槊生风。又好读书,为文不蹈袭故常,善草、隶书。尤工散曲。初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以官职让其弟。仁宗即位,上疏条六事。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辞官归江南,寓钱塘,变诡姓名,易服色,卖药市中,人无有识之者。卒谥文靖。有《贯酸斋诗集》、《直解孝经》及与徐再思同撰之《酸甜乐府》。元诗选
小云石海涯,畏兀儿人,阿里海涯之孙。父名贯只哥,云石遂以贯为氏,号酸斋。年十三,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彊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咸服其趫捷。稍长,折节读书。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一日,解所绾黄金虎符,让弟忽都海涯佩之。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俄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仁宗践祚,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乃称疾辞还江南,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赠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京兆郡公,谥文靖。酸斋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澹,草隶等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临终有辞世诗云:「洞花幽草结良缘,被我瞒他四十年。今日不留生死相,海天秋月一般圆。」洞花、幽草,盖二妾名也。酸斋休官辞禄后,或隐屠沽,或侣樵牧,常于临安市中立碑额「货卖第一人间快活丸」,人有买者,展两手,一大笑示之,领其意者,亦笑而去。一日,钱唐数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其依隐玩世多类此。词学图录
贯云石(1286-1324), 原名小云石海涯。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初号疏仙,后改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畏吾(今维吾尔族)人。卒,追封京兆郡公,谥文靖。能诗善书,尤工散曲。有《酸斋集》。存词二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宗室,字若讷,号芦花散人,又号林皋长。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五世孙。博学有盛名。不慕荣利,筑居五姓湖,轻舟蜡屐,与诸名士登临吟啸。著有《佩兰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朴仁老(1561-1642),朝鲜李朝著名诗人,字德翁,号芦溪、无何翁。庆尚北道永川郡人。少年求学时期,曾习骑射。13岁时写出了“啼彼汉阳华屋角,令人知有劝耕禽”的诗句,嘲讽不问耕稼的达官贵人的寄生生活,初步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出身两班。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安东人。字守之。号藏谷、芦川。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清州人。字穆如。号清风、芦谷。
人物简介
维基
计元勋(1574年—1659年),字冠五,号明葵,别署竹芦圃主人,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科进士,礼部观政,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授福建龙溪县知县,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迁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升本司郎中。天启二年(1622年),丁父忧去职。服阕,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起复南京考功司郎中。天启六年(1626年),升山东右参政、分巡济南道。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山东谋建魏忠贤生祠,遂挂冠归。崇祯时,累荐不起。居家杜迹城市,乡党推为祭酒。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二十二
国望,字士翘,号芦墟,嘉善人,登万历乙卯贤书崇祯中与魏庶常学濂同举贤良方正不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河南襄城人,字唱韩,号芦船。顺治初以拔贡授乐安知县,作“丘田法”,以便丈量田地,并绘有《丘法图》。后罢归。工书画,画人物细小仅寸,尺幅中集人数百。有《楚游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直隶清苑人,字荐馨。诸生。居白洋淀侧,自号芦中人。好游名山水。工诗。有《义烈编》、《渊颍集》等。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四
高鐈,字荐馨,清苑人。有《渊颍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芦汀。工诗文,善画山水,精隶书、镌刻,尤嗜金石。居山东济宁二十年。晚年贫病交困,手不释卷,著书自得。有《云林小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