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追人
古代幻术。追,通“ 雕 ”。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百兽马戏鬭虎,唐梯追人。”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唐梯追人》:“唐梯,今之上高竿也。追人,追,犹追琢,令割截人,易牛马首。”一说劐指雕琢玩具的艺人。见 马非百 注。
《漢語大詞典》:乐名(樂名)
(1).乐曲的名称。晋书·乐志下:“ 魏氏 增损 汉 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 大晋 乐名所以为异。”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乐:“乐名, 周 以夏, 宋 以永, 梁 以雅, 周 、 隋 以夏, 唐 以和,本朝以安。”
(2).旧指艺人献艺时所用的名字。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则听的乐臺上呼唤俺乐名,諕的我悠悠的丧了三魂。”
《國語辭典》:书会(書會)  拼音:shū huì
1.宋、元时小说、戏曲作者与艺人共同组织的团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真字能抄掌记,更压著御京书会。」《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当日推出这和尚来,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只曲儿,唤做南乡子。」
2.乡村学塾。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馀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3.书法同好组成的团体。如:「今年书会要办展览,请大家要及早准备作品。」
《漢語大詞典》:东山妓(東山妓)
(1).指 晋 谢安 在 东山 居住时所畜养的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谢公 在 东山 畜妓。 简文 曰:‘ 安石 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明 何景明 《寄怀端虚堂》诗:“ 谢安 亦有 东山 妓, 文举 元多 北海 宾。”
(2).泛指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漢語大詞典》:伎乐(伎樂)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 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 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 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
《國語辭典》:作场(作場)  拼音:zuò cháng
卖艺、表演。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九。疗蛇毒药》:「临州有人以弄蛇货药为业。一日,方作场,为蝮所齧。」宋。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四首之四:「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也作「做场」。
《國語辭典》:合生  拼音:hé shēng
1.唐代的一种伎艺。表演时以歌咏为主,并穿插舞蹈。《新唐书。卷一一九。武平一传》:「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2.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艺人在表演当场指物赋诗。宋。洪迈《夷坚支志乙。卷六。合生诗词》:「江浙间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于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者,谓之『合生』。」也称为「合笙」、「唱题目」。
《漢語大詞典》:优人(優人)
(1).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汉书·张禹传:“ 禹 将 崇 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筦弦鏗鏘极乐,昏夜乃罢。”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优人 成辅端 为謡嘲之, 实 闻之,奏 辅端 诽谤朝政,杖杀之。”
(2).称戏曲演员为优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近日优人作杂班似杂剧而简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孔公父子:“史载 孔道辅 原鲁 使 契丹 ,优人以 文宣王 为戏, 道辅 艴然径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九》:“其父闻 裴彖飞 与优人伍,令止读,遂徒步至 菩特沛思德 ,入国民剧场为杂役。”
《國語辭典》:鼓板  拼音:gǔ bǎn
乐器名,打击乐器。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二者皆为节拍乐器,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六朝兴废怕思量,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打鼓板才立到沿口,轻轻的打了一下鼓板,只见那贴旦装了一个红娘,一扭一捏,走上场来。」
《國語辭典》:象人  拼音:xiàng rén
1.人偶。
2.祭礼中戴假面具的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
《國語辭典》:散乐(散樂)  拼音:sǎn yuè
1.一种乐曲:(1)先秦的一种宫廷乐舞。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所掌握的民间乐舞。《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2)南北朝后各种戏、乐的表演。《周书。卷七。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2.宋、元以后,称民间艺人或专业戏曲艺人为「散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
《国语辞典》:新话(新话)  拼音:xīn huà
曲艺上指宋代说话艺人讲述本朝事件的说话。
《漢語大詞典》:优倡(優倡)
(1).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史记·孔子世家:“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武宗 数幸教坊作乐,优倡杂进。”
(2).泛指戏曲演员。 姚华 《曲海一勺》二:“浸淫演溢,充于 江 汉 ,优倡所习,莫此为先。”
(3).指歌舞杂戏。南史·柳仲礼传:“ 仲礼 常置酒高会,日作优倡,毒掠百姓,污辱妃主。”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乐营将弟子:“ 开元 二年, 元宗 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优倡杂乐,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
《國語辭典》:招牌  拼音:zhāo pái
1.商店机构作为标识的牌子。宋。张任国 柳梢青。挂起招牌词:「挂起招牌,一声喝采,旧店新开。」《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将来挂招牌,就可以称儒医。」《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下车进去,见一家大门上挂著一块黑底金字的招裨,上写著『保国强种不缠足会』八个大字。」
2.演艺人员或团体揭示其所献技艺有关事项的牌子。《水浒传》第五一回:「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著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韫籍的格范,唤做『豫章城双渐赶苏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将及到家之际,遇见一个全真先生,手执招牌,上写著『风鉴通神』。」
3.拿手的,可做为标识的。如:「这首歌是她最为大家熟知的招牌歌曲。」
4.比喻骗人的幌子。清。李渔《意中缘》第六出:「我借他做个招牌,结识起士大夫来。」
《國語辭典》:承应(承應)  拼音:chéng yìng
侍奉、伺候。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红楼梦》第一四回:「尤氏犹卧于内室,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