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苏跌里舍那
【佛学大辞典】
(人名)Sudars/ana,比丘名。译曰善见。见毗奈耶杂事四十。
苏达梨舍那
【佛学大辞典】
(界名)Sudars/ana,七金山之第四,译曰善见。瑜伽略纂一曰:「苏达梨舍那,苏者善义,舍那见义,即善见山。见彼山形善多生故。」
祇园精舍钟
【佛学大辞典】
(物名)祇园图经曰:「无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银为饰。院有八钟,四为白银,四为颇梨。银钟在院之四角,起而置之。颇梨钟在无常堂之四角。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毗崙,乘金狮子,手执白拂。病僧之气(无常堂置病僧)将大渐时,从是金毗崙之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之乐,如入三昧,往生于净土。(中略)银钟者帝释所作,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度,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摄取不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弥陀如来光明之功德。(参见:摄取)
舍卫国
【佛学常见辞汇】
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国名。
人死舍报相
【佛学次第统编】
人既有死,死相如何?兹述人死舍报之相。人死时身心昏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意识,必不现起。六种转识,行相所缘,必不能知。是散有心,名生死心。此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验其舍煖,最后在于何部,可知升沈何趣颂云:
顶圣眼生天,  人心饿鬼腹,  旁生膝盖离,  地狱脚板出。
舍六尘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六尘,兹明须舍。即谓欲净六根者,宜不著于六尘。所谓不著六尘者,以要言之,即诸根之能清净也。所谓眼不著色则眼根净,耳不著声而耳根净,鼻不著香而鼻根净,舌不著味而舌根净,身不著触而身根净,意不著法而意根净。
舍二粗重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粗重。令彼永灭,说之为舍。
舍身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的,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生大悲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等。)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长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佛教并不赞同无义苦行。后世有些人误解了舍身的意义,而仅在形式上摹仿,从而产生了许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旧时常有人投身崖下,以为可得解脱。还有人燃肉身灯,以为可以消除罪业。这些都是无义苦行,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后亦用舍身泛指献身、牺牲自己。如明·叶宪祖《鸾记·秉操》:「我鱼惠兰,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权)
舍身求法
【俗语佛源】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善财难舍
【俗语佛源】
善财,又名善财童子。即佛教寺庙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左边侍立的那一位童子。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当时福城一位长者有五百童子,善财即其中之一。又说善财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因此取名善财。《华严经》还说,善财曾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知心益友)。第二十八次来到南海紫竹林中参拜观世音菩萨,遂成为善财童子为观世音菩萨胁侍的根据。如《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观音)菩萨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后来把善财的「善」取其为爱惜之意;善财难舍,说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形容非常吝啬。(无名氏)
三行──毗婆舍那三行
【三藏法数】
(出深密解脱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三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三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相〕,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如净明镜,照彻一切影像,了了分明也。
〔二、修行〕,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三、观〕,观者,观察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而不證彼小乘寂灭解脱,直趣无上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事──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即智慧也。
〔一、观生死恶果报〕,谓修禅观,即能破诸昏暗,观察分别因缘生灭之相,故于善恶果报,悉皆明了,不起惑业也。
〔二、增长善根〕,谓修禅观,能灭贪瞋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长也。
〔三、破诸烦恼〕,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四德──舍卫四德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
〔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多出一切珍宝,胜于馀国,是名具财宝德。
〔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馀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饶多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
〔四、丰解脱德〕,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六缘──舍由六缘
【三藏法数】
(旧名舍心由六,出俱舍论)
〔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心先受一切恶法,今或得戒得定,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是名由受心断坏故舍。
〔二、由势力断坏故舍〕,谓由净信力故,烦恼势力自然断坏,如弓放箭,势力尽时便止,是名由势力断坏故舍。
〔三、由作业断坏故舍〕,谓如所受恶法,作诸恶业,由改悔故,后更不作,是名由作业断坏故舍。
〔四、由事物断坏故舍〕,谓所施诸物,及所施为等事,皆悉断坏无常,是名由事物断坏故舍。
〔五、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寿命,有断坏故,是名由寿命断坏故舍。
〔六、由善根断坏故舍〕,谓起加行断坏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是名由善根断坏故舍。(非色善法者,谓非色界善法,乃欲界之善法。根断即上生色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