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投身  拼音:tóu shēn
1.献身出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奈何听命于一纸之制书,自投身于虎狼之口乎?」《儒林外史》第三回:「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2.舍身。《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论曰》:「专诸、荆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为恩使,命缘义轻。」南朝梁。武帝 唱断肉经竟制:「己不能投身饿虎,割肉贸鹰,云何反更啖他身分。」
《漢語大詞典》:遗身(遺身)
(1).超然物外;避世隐居。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恬虚乐古,弃事遗身。” 晋 成公绥 《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
(2).犹舍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宋书·袁淑传》:“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遗身固节者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
(3).遗迹。 明 王士性 《广志绎·两都》:“ 桃源 三叉庙 有老 黄河 故道, 武宗 南幸,欲两岸牵挽龙舟,始塞泯之,今遗身犹隐隐存。”
(4).即遗体。如:将军的遗身弃于村外荒冢间,群众铲开积雪将其掩埋了。参见“ 遗体 ”。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漢語大詞典》:投躯(投軀)
(1).舍身;献身。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唐 王维 《李陵咏》:“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 陇西 太守 吴绍 ﹞遗相国 保 书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躯。’”
(2).置身。云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絶崿,投躯万津。”
《漢語大詞典》:弃身(棄身)
(1).犹舍身。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长驱蹈 匈奴 ,左顾凌 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2).谓不顾自身的名声。梁书·徐勉传:“非徒弃日,乃是弃身,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歟?”
《漢語大詞典》:施身
舍身。 唐 公乘亿 《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 汉明 推入梦之祥, 梁武 显施身之愿。”
分類:舍身
《漢語大詞典》:徇名
舍身求名。狥,通“ 殉 ”。鹖冠子·世兵:“列士狥名,贪夫狥财。” 陆佃 解:“以身逐物曰狥。” 唐 元稹 《表夏》诗之十:“哀哉狥名士,没命求所难。” 明 李贽 《复李士龙书》:“欲名而又狥利,与好利而兼狥名,均为不智。”
分類:舍身求名
《國語辭典》:殉名  拼音:xùn míng
为追求、维护名誉而死。《庄子。骈拇》:「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传上。谢夷吾传》:「不殉名以求誉,不驰骛以要宠。」
分類:舍身求名
《國語辭典》:殉利  拼音:xùn lì
为追求私利而牺牲生命。《庄子。骈拇》:「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此则殉利之情未尝异,变化之道不得一。」
《漢語大詞典》:废身(廢身)
犹舍身、弃身。谓出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女闻,刻骨自恨,遂忿然废身为尼。”
《漢語大詞典》:殉禄
舍身追逐利禄。 明 陈子龙 《兰溪》诗:“縹緲託怀贤,躑躅悲殉禄。”
《漢語大詞典》:殉没
舍身以追随死者。没,通“ 殁 ”。 晋 陆机 《挽歌》之一:“殉没身易亡,救子非所能。”
《漢語大詞典》:徇教
为宗教舍身。狥,通“ 殉 ”。 晋 郗超 《奉法要》:“若乃守文而不通其变,狥教而不达教情,以之处心循理,不亦外乎!”
分類:宗教舍身
《漢語大詞典》:徇恩
舍身以报恩。徇,通“ 殉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久陷逆地, 秦王 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分類:舍身报恩
《國語辭典》:蓐蚁(蓐蟻)  拼音:rù yǐ
战国时楚王的近臣安陵君,自言愿在楚王死后,捐躯为席蓐,以防止蝼蚁侵害王尸。典出《战国策。楚策一》。后比喻以身殉主。《隋书。卷五七。薛道衡传》:「空有攀龙之心,徒怀蓐蚁之意。」
《国语辞典》:忠臣烈士  拼音:zhōng chén liè shì
忠君爱国、舍身取义的人。《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覆吟玩。」《镜花缘》第八一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户晓,知他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无心而传。」
分类:舍身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