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千二百舌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舌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不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善之一。两舌者,向两边说是非而使相斗诤也。
【三藏法数】
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舌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讽诵经偈,欲其句调之速,而省略文字音声也。如南无阿弥陀佛诵为南无佛是。
【佛学常见辞汇】
讽诵经偈时,因为念得很快,所以将文字的声音省略,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只念做南无佛是。
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舌有广长之相也。三十二相之一。是表不妄语也。(参见:广长轮相)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语。
舌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尝能咒,能除饥渴义,梵云时乞缚。此云能尝,除饥渴故,(中略)翻为舌者义相当故。」梵语杂名曰:「舌尔贺缚。」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舌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依舌根而发,了别味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舌根由对味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尝味,是名舌识。
【三藏法数】
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三藏法数】
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
舌不烂
【佛学大辞典】
(故事)鸠摩罗什卒于长安。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见晋书。
多舌鱼
【佛学大辞典】
(杂名)助毗留离王之恶使灭释种之梵志,名苦母,又名好苦。此梵志前世为多舌鱼,常害同类云。(参见:毗琉璃)
如来舌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六位。梵号怛他怛多尔诃缚,译言如来舌。密号曰辩说金刚。是为如来之舌相格化者。肉色,持莲,上有舌,右手为平掌,仰而当胸,坐于赤莲。
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三藏法数】
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三藏法数】
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拔舌地狱
【佛学大辞典】
(界名)作口业之恶者,所堕之地狱也。法苑珠林曰:「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离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犁耕地狱。」往生要集上本曰:「瑜伽四云:从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铁钉而张之,令无皱褶,如张牛皮。」
【佛学常见辞汇】
造作口业的人所堕落的地狱。
广长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
广长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广长舌)。
鸡舌香
【佛学大辞典】
(物名)名义集三曰:「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饶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言也。隋书曰:「齐时谣云:饶舌老母不得语。」吴越备史曰:「僧延寿告王曰:长耳和尚,定光佛应身也。王趣驾参礼,行修默然。但云延寿饶舌。」传灯录曰:「闾丘公牧台州,乞丰干一言。曰到任后谒文殊普贤,在国清寺执爨涤器者,寒山拾得是也。闾丘访之,见二人,致拜。二人笑曰:丰干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