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6,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弹舌授龙
岐舌
色状不变
卷制食物
椒掠
佛类词典
千二百舌功德
不两舌
舌舌
舌相
舌根
舌识
舌不烂
多舌鱼
如来舌菩萨
两舌
《分类字锦》:弹舌授龙(弹舌授龙)
李洞送三藏归西天竺国诗十万里程多少难沙中弹舌授降龙难一作碛旧注奘公弹舌念梵语心经以授流沙之龙
分类:
《分类字锦》:岐舌
山海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岐舌国在其东郭氏传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分类:
《分类字锦》:色状不变(色状不变)
魏书释老志沙门智嵩爽悟笃志经籍以新出经论于凉土教授辩论幽旨著涅槃义记戒行□整门人齐肃知凉州将有兵役与门徒数人欲往胡地道路饥馑绝粮积日弟子求得禽兽肉请嵩彊食嵩以戒自誓遂饿死于酒泉之西山弟子积薪焚其尸骸骨灰烬唯舌独全色状不变时人以为诵说功报
分类:
《分类字锦》:卷制食物
释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分类:
《分类字锦》:椒掠
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
分类:
千二百舌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舌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不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善之一。两舌者,向两边说是非而使相斗诤也。
【三藏法数】
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舌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讽诵经偈,欲其句调之速,而省略文字音声也。如南无阿弥陀佛诵为南无佛是。
【佛学常见辞汇】
讽诵经偈时,因为念得很快,所以将文字的声音省略,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只念做南无佛是。
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舌有广长之相也。三十二相之一。是表不妄语也。(参见:广长轮相)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语。
舌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尝能咒,能除饥渴义,梵云时乞缚。此云能尝,除饥渴故,(中略)翻为舌者义相当故。」梵语杂名曰:「舌尔贺缚。」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舌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依舌根而发,了别味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舌根由对味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尝味,是名舌识。
【三藏法数】
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三藏法数】
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
舌不烂
【佛学大辞典】
(故事)鸠摩罗什卒于长安。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见晋书。
多舌鱼
【佛学大辞典】
(杂名)助毗留离王之恶使灭释种之梵志,名苦母,又名好苦。此梵志前世为多舌鱼,常害同类云。(参见:毗琉璃)
如来舌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左第六位。梵号怛他怛多尔诃缚,译言如来舌。密号曰辩说金刚。是为如来之舌相格化者。肉色,持莲,上有舌,右手为平掌,仰而当胸,坐于赤莲。
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三藏法数】
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三藏法数】
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