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8,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鸡舌香
讲舌
浇舌
赤舌
张仪舌
箕舌
缩舌
断舌
舌敝
辩舌
两舌
莲舌
鹦鹉舌
摇舌
刺舌
《國語辭典》:鸡舌香(雞舌香)  拼音:jī shé xiāng
1.可含于口中用以去除口臭的香料。原产于南方。《野叟曝言》第二七回:「含了几片鸡舌香儿,叫了四五名家人,吩咐了说话。」
2.桃金娘科「丁香花」的别名。参见「丁香」条。
3.瑞香科或沉香科「沉香」的别名。参见「沉香」条。
《分类字锦》:讲舌(讲舌)
苏轼 上尊初破早朝寒,茗碗仍沾讲舌乾。
分类:
《漢語大詞典》:浇舌(澆舌)
指饮酒。 宋 陈师道 《再酬》诗:“论文正可簪双笔,浇舌行看赐上樽。”
分類:饮酒
《漢語大詞典》:赤舌
火一样的舌头。比喻谗毁者之口。 唐 陆龟蒙 《记事》诗:“嗟今多赤舌,见善惟蔽谤。” 宋 黄庭坚 《次韵奉送公定》:“中有鬼与神,赤舌弄阴机。”参见“ 赤舌烧城 ”。
分類:舌头谗毁
《國語辭典》:赤舌烧城(赤舌燒城)  拼音:chì shé shāo chéng
赤舌,指恶毒的语言。「赤舌烧城」比喻谗言引起的祸害极为严重。汉。扬雄《太玄经。卷一。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清。陈本礼《太玄阐秘。卷一。干。次八》:「赤舌烧城,犹众口铄金之意。小人架辞诬害君子,其舌赤若火,势欲烧城。」
《國語辭典》:张仪舌(張儀舌)  拼音:zhāng yí shé
张仪与楚相饮酒,后楚相遗失璧玉,怀疑张仪所偷,因而鞭打他数百次,仍不承认,后释回。其妻笑以学游说遂招此祸。张仪却问他舌头是否仍在?盖舌头仍在即可继续游说。见《史记。卷七○。张仪传》。后以张仪舌指虽未发迹,但仍有发展的潜能。五代。刘兼 自遣诗:「家人莫问张仪舌,国士须知豫让心。」
分類:善辩口才
《漢語大詞典》:箕舌
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宽广处,其状如舌。《礼记·曲礼上》“坐毋箕” 唐 孔颖达 疏:“坐毋箕者,箕谓舒展两足,状如箕舌也。” 清 魏源 《筹漕篇上》:“ 山东 之 登莱 二州,斗出海中,长如箕舌,由南赴北,舟行必绕出其外。”
《漢語大詞典》:缩舌(縮舌)
形容吃惊得说不出话。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今跋中乃直云 吕坤 所进,又曰内廷咸覩,见者缩舌。”
《漢語大詞典》:断舌(斷舌)
割断舌头。古代的一种肉刑。《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后汉书·崔寔传:“昔 高祖 令 萧何 作九章之律,黥、劓、斩趾、断舌、梟首,故谓之具五刑。”
《漢語大詞典》:舌敝
见“ 舌弊 ”。
《漢語大詞典》:舌弊
亦作“ 舌敝 ”。 谓说话很多,舌为之疲。《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明史·吴道南传:“他若储宫出讲:诸王豫教……补言官诸事,廷臣舌敝以请者,举皆杳然,岂陛下简置臣等意。”
《漢語大詞典》:辩舌(辯舌)
借指辩词。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 藴古 犹不厌意,日强聒于朝,辩舌泉涌,廷臣咸奇之。” 明 徐贲 《次韵王止仲见寄并东郡诸友》:“求名未解吐辩舌,养寿莫必生方瞳。”参见“ 辨舌 ”。
《漢語大詞典》:辨舌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 辩 ”。
《國語辭典》:两舌(兩舌)  拼音:liǎng shé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夫》:「一簧两舌,妄言谋语,三奸成虎,曾母投杼。」
《骈字类编》:莲舌(莲舌)
王毂玉树曲壁月夜满楼风轻莲舌冷冷词调新
《漢語大詞典》:鹦鹉舌(鸚鵡舌)
鹦鹉学舌之语。比喻语言新巧。 唐 元稹 《寄赠薛涛》诗:“言语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凤皇毛。” 五代 和凝 《何满子》词:“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虚度良宵。”亦省作“ 鸚舌 ”。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撩风妬鸚舌,凌露触兰英。”
分類:新巧
《國語辭典》:摇舌(搖舌)  拼音:yáo shé
说话、发言。晋。傅玄墙上难为趋〉诗:「吐言若覆水,摇舌不可追。」唐。元稹〈出门行〉:「言者未摇舌,无人敢轻议。」
《漢語大詞典》:刺舌
隋书·贺若弼传:“父 敦 以武烈知名,仕 周 为 金州 总管, 宇文护 忌而害之。临刑,呼 弼 谓之曰:‘吾必欲平 江南 ,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 弼 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宋 苏轼 《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
分類: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