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9 【介绍】: 唐相州安阳人。戴胄子。高宗乾封中,累拜西台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阅十数年,父子相继为宰相,世诧其荣,帝尝作飞白书赐之。迁右仆射,人有所诉,皆诘究本末,理直者密为奏,终不显私恩,人伏其长者。卒谥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9 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太宗时宰相戴胄之兄子。戴胄无子,以其为嗣。高宗时封道国公。乾封二年(667),自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在相位12年,时以为长者。谥曰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册府元龟》卷--〇收其与高宗等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6 【介绍】: 即李诵。唐朝皇帝。德宗长子。德宗建中元年立为太子。贞元二十年,病风且喑。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罢官市,出宫女及教坊女乐九百人。因久疾不愈,在位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所迫,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次年卒,谥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全唐文·卷五十五
帝讳诵。德宗长子。上元二年生。始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六月进封宣王。十二月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七月。以疾令皇太子监国。八月。传位皇太子。元和元年正月。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是月崩。年四十六。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大中三年。加谥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7—1187 【介绍】: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宣和初封康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拒李纲、宗泽抗金主张,从黄潜善、汪伯彦南迁避敌之议,先退至扬州,继又渡江南奔,建行都于临安,史称南宋。镇压钟相、杨么等起义。一度任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为求和,与宰相秦桧设计收诸大将兵权,杀害岳飞,割地、称臣、纳贡于金。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赵慎。称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有《翰墨志》。
全宋诗
宋高宗赵构(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初封蜀国公,广平郡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封康王。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使金,得还。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帝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行都于临安,史称南宋。在位三十六年,建元建炎、绍兴。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传位于孝宗赵慎,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谥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著有《翰墨志》一卷,今存。事见《宋史》卷二四至三二《高宗本纪》。 宋高宗诗,据《宝庆会稽续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赵构(1107—1187)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弟。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精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得晋人神韵,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陆游:"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全宋文·卷四四三九
宋高宗赵构(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韦贤妃。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大观二年封广平郡王。宣和三年进封康王。靖康元年冬,被诏使河北,至磁州,不进,转赴相州,拜河北兵马大元帅,开帅府。二年夏,闻金兵俘徽、钦二帝北去,遂南赴南京应天府。五月,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初用李纲为相,宗泽守汴,力谋恢复。然性素怯懦,拒绝李纲、宗泽抗金主张,复用黄潜善、汪伯彦逃跑之议,初退至扬州,继渡江奔杭州。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被迫退位,政变平,复位。寻为金人穷追至浙东海中,不得已,复任用岳飞、吴玠、韩世忠、刘锜等抗金名将,击退金人,还驻临安府,遂以为行都。然猥懦猜忌,坐失事机,相秦桧,杀岳飞,收诸大将兵权,乞和于金,于绍兴十一年与金订立割地、称臣、纳贡之屈辱和议,偷安忍耻达二十馀年。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孝宗,称太上皇帝。后累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在位三十六年,年号二:建炎、绍兴。淳熙十四年崩,年八十一。喜书法。著有《翰墨志》一卷(存)、御集一百卷。见《宋史·高宗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8—1425 【介绍】: 即明仁宗。明朝皇帝。成祖子。好学问,喜与儒臣谈论。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用兵出塞时,常受命监国,屡遭谗构,几被废黜。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死,嗣位。次年,改元洪熙。在位时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政务宽大。然于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实为弊政。洪熙元年五月病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仁宗讳高炽,成祖长子,建元洪熙。在位一年崩,葬献陵。有御制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卷。 (杨士奇《三朝圣谕录》:永乐七年,赞善王汝玉每日于文华后殿道说赋诗之法。一日,殿下顾臣士奇曰:「古人为诗者,其高下优劣如何?」对曰:「诗所以言志。『明良喜起』之歌,『南薰』之诗,是唐、虞之君之志,最为尚矣。后来如汉高《大风歌》,唐太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作,则所尚者霸力,皆非王道。汉武帝《秋风辞》,志气已衰,如隋炀帝、陈后主所为,则万世之监戒也。如殿下于明道玩经之馀,欲娱意于文事,则两《汉诏》令亦可观,非独文词高简近古,其间亦有可裨益治道。如诗人无益之诗,不足为也。」殿下曰:「太祖高皇帝有诗集甚多,何为诗不足为?」对曰:「帝王之学所重者不在作诗。太祖皇帝圣学之大者,在尚书注诸书,作诗特其馀事。于今殿下之学,当致力于重且大者,其馀事可姑缓。」殿下又曰:「世之儒者亦作诗否?」对曰:「儒者鲜不作诗。然儒之品有高下,高者道德之儒,若记诵词章,前辈君子谓之俗儒,人主尤当致辨于此。」 杨士奇《东里文集》:仁庙好文重士,乐善有诚,时节宴群臣,间赐诗奖谕,悉识以东宫图书。 尹直《謇斋琐缀录》:仁庙在东宫时,尝观二内侍象戏,因命曾子棨先生应制,诗云:「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仁庙和云:「等闲识得军情事,一著功成见太平。」君臣之器量见矣。 《双槐岁钞》:仁厨潜心经学,礼重宫寮,文仿欧阳,诗尚《选》体。 《名山藏》:仁宗有典有则,模范雅训,不啻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464 【介绍】: 即朱祁镇。明朝皇帝。宣宗子。宣德十年,宣宗死后嗣位。年九岁。次年,改元正统。初年,张太皇太后(仁宗后)在世,废十三布政使司镇守中官,任用三杨(士奇、荣、溥)等旧臣,守仁、宣之政。其后,宦官王振渐用事。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后,王振乃肆。三杨亦相继去世,振益无所忌惮。十四年,因王振劝,亲征瓦剌也先,至土木堡,兵败被俘。弟郕王朱祁珏即位,尊帝为太上皇。次年(景泰元年)得释还京,居南宫。八年正月,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迎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天顺间,石亨先以骄横得罪,下狱死;曹吉祥与侄曹钦以发动兵变,继而败死。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英宗讳祁镇,宣宗长子,建元正统。十四年北狩,弟郕王祁钰,奉皇太后令即皇帝位,改元景泰,尊帝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帝还自北,居南宫。七年,夺门复辟,改元天顺。八年崩,葬裕陵。有御制诗文一卷。 (《双槐岁钞》:北京自元建大都,已有所谓八景,不知何人品题。至我朝太宗文皇帝因潜渊定天邑,当时翰林诸儒臣胡广辈作八景诗,传播海内。天顺辛巳端午节,英宗睿皇帝赐文武侍臣以扇,有御制七言古诗十首,凡千一百二十言,即前所谓八景,曰:琼岛春云、太液晴波、蓟门烟树、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芦沟晓月、金台夕照,而益以二景,则东郊时雨、南囿秋风也。明年壬午,亦以端午赐扇,扇面御制《清暑》、《解愠》二歌,大概言为臣者,仰辅上德,俯恤民穷,助隆代天之续云尔。盖国朝赐常朝官扇,竹骨铜钉铰,书经传格言以示训饬,越一二日,乃召大僚于内殿,赐象骨银钉铰扇,然但画以物象,其有御制诗,惟此二年为然。 田按:裕陵御制诗文一册,不见传本。予捡廖道南《楚纪》有赐襄宪王瞻墡御制《襄阳四景歌》云:「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又云:「无穷风景岘山亭,亭前数点峰峦青。新叶满林惊绿暗,骄阳入户延朱明。」又云:「贤王此日多清赏,台榭虚明隔尘鞅。瑶阶莹澈水晶帘,冰簟净涵云母帐。」又云:「满贮寒瓜荐苍玉,细分云藕飞银丝。」又云:「飞萤草际流疏景,华月腾辉星耿耿。广庭清露滴高槐,越苧生凉湘簟冷。」又云:「鹿门山下行吟客,冒冷寻香日几回?」词旨韶令,可录入摘句图也。)

人物简介

维基
向荣(1441年—?),字至德,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江西乡试第八十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九十三名。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晋州人。号静一堂。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梅泉、美权,号今觉庵。
今觉盦诗
梅泉观察,至德右族也。至德置县始于唐,杨吴时改建德,近又复唐旧称,故君为至德人,而其先德著述尚署建德也。唐咸通中,君六世祖讳繇者,与弟蘩同成进士,仕至中丞,并工诗,厕咸通十哲,又称至德二周,其集收入《钦定全唐诗》。自唐以后,代有闻人。逮君祖悫慎公,起自兵间,迭拥节钺,诸父多掇巍科高第,家世之盛,皖南列郡无与比。君幼颖异,成童时已以茂才列上舍,工制举文,顾非所好,独酷嗜六书、九数之学,迈往深造,若有天授。其于六书,不蹈袭乾嘉门户,以为段、桂诸儒,但能纠元、明之谬,以还二徐之旧,刊二徐之误,以还许君之旧,如是而已。不知许君为东汉经师,去古已远,于字义之不得其解者,辄以诂经者训之,滋非朔谊。道、咸以后,地不爱宝,山川郡国,多出鼎彝,而龟甲出土尤晚,其中多三代真古文,往往能正篆变之讹,匡许君之失。此道至近世渐即昌盛,而君于四十年前,固已为先河之导矣。戊戌政变,国论趋新,君念制器尚象,必稽于数,因暂置六书,而专壹于畴人之术。自《周髀》、《九章》、李冶、郭守敬以迄清季项(名达)、戴(煦)、徐(有壬)、李善兰之书,旁及五十三家历法,凡有字者,靡弗遍究。又兼习旁行斜上之文,广罗泰西新著,与古法勘校异同,得其会同之旨。前辈名家如兴化刘先生彝程、金匮华先生蘅芳,并惊叹推服,谓足以扫千古积疑,成一代宗匠云。君心思缜密,治事有谋断。郑海藏先生夙号知人,每谓君有杜牧之、陈同甫之风,若调物度宜,明敷庶绩,以辅翼世运,亦元恺之俦也。君初亦慨然有揽辔之志,会迭丁内外艰者五年,比服阕,而辛亥之变适作。君避地海上作流人,时皖督孙某欲延揽君,遣使奉书造请,财、教两厅惟所择,君婉词拒之。未几,所谓国会者成立,乡人倡言必以周氏一人为议员,佥推君,君又让之于季父实之先生。盖君阳示通脱,而阴怀梨洲、舜水之志。既觇知国事不可为,退隐之志益决,乃于沪西买地五亩,结庐筑园,杂植松栝棠樱踯躅之属,春秋佳日,辄与东南诸遗老诗酒高会于其中,泊然有遗世之志。余屡厕游宴,绵历二纪,每相见必谈诗。君自言少时习西昆体,泛滥于陈黄门、吴祭酒诸家,及闻散原、海藏二老绪论,遂幡然一变,而改宗北宋,尽弃少作。岁庚辰,君年六十过二,裒其四十以后诗,为《今觉盦集》四卷,督序于余。余受读一过,七古则《法相寺》《华龙园》《巢园赏樱》诸篇,写景得昌黎、东坡之髓;五古则《出郭》《春夜不寐》《游香山静宜园》《辍茶室赠海藏》,述事摅情,得柴桑、少陵、简斋、白石之长,而《秋怀》六首、《家人供烹蟹》诸篇,则又模拟都官,力追乡哲;七言断句如「灭烛海生残夜月,拥衾人语四更霜」「异种也堪称国艳,繁英真欲裹春城」「意行渐觉屋移树,小立不知月上衣」「岚气结阴成夕彩,野云分雨与春田」「吾辈犹抽将尽茧,群儿已积后来薪」「罢絮池台春易暮,落花天气雨馀寒」「小炉熨手不龟药,大月照人无尽灯」「久客厌闻吴语渹,破春谁敌越兵寒」,皆昭文遗韵,广武同嗟。夫名篇秀句,标举易知,独其诗律精严,尽袪声病,不侈谈龙,自然叶谱,乃至古体长篇,亦力避复字,此则余饫闻有素,而叹其老而弥细者也。方今文学凋做,中夏溃防,君独恳恳亢精极思,自树一帜,殆可以冠冕皖之词流矣。余在乡言乡,未敢踰越。昔刊《皖雅》,尝赖君集事,溯流风而独写,感不绝于予心,称情而道,相得益彰已。庚辰端阳后七日,庐江鹤柴山人陈诗,时年七十有七。
今觉盦诗
闽县郑海藏先生为诗负海内重名,于后进少许可,顾独盛称至德周子梅泉,数为余诵其断句,相与叹赏,以为难能。岁己卯,梅泉最录所为《今觉庵诗》四卷视余,属定去取,且为之序。余乃得尽读梅泉之诗,其胜处往住能综玉溪、临川两家之长,趣逸语俊,光采四溢,而中藏郁伊侘傺不可聊之深悲隐痛,挹之而弥永,殆所谓其哀在骨者,因益信海藏之知言。而梅泉亦曰:「吾自幼搏揖畴人之学,假有吟咏,不过伫兴成章耳。年四十,避兵上海,始刻意为之。当是时,海内耆宿泰半侨沪为流人,吾胥得从之游,而于海藏尤密,益我亦独多。故集中所存,皆四十后作。然久溷市廛尘壒中,既无以淑吾耳目,瀹吾性灵,而衣冠文酒之会,复有名能诗而志行不足称道者,亦不能不强忍而与之周旋。集中署题有曰某人者,盖从元耶律文正例。夫所处之境与所接之人如此,吾之诗从可知矣。」悲哉,梅泉之言也。古之为诗者,达则咏歌休明,赓飏盛美,润色一代之王业;穷则讽政教得失,述闾阎间疾苦,资观民风者之采择。故其所作,基于四始,通于五际。降及后世,輶轩陈诗之典废,郊庙朝廷复无勋德可称颂,于是诗人之号乃为穷而在下者所专。然其人既不得志于时,则相与恣游观,极酬唱,举夫阴阳朝暝、云霞风雪之变幻,崇山大壑、疾湍飞瀑之邃幽,田园卉木、鸟兽虫鱼之状态,一一探讨而刻画之。篇什所播,千百世后,读其诗若历其境,抚其迹而想像其风流,此其山川朋友之乐,有非势位富厚所得而易者。它人或哀其穷,在无入而不自得之,君子固未尝自以为穷也。岂若今之伦纪礼法,沦胥以亡,兵革盗贼之祸,遐陬僻邑靡弗届,求躬耕陇亩、长为农夫且不可得,柴立互市之场,以苟全性命,孤呻独谣,自写胸臆,犹不免取咎戾于人?盖曹、刘、沈、谢、李、杜、苏、黄以来,无此厄遇,欲不谓之穷,不可得已。虽然,世变无竟,诗之道亦与之无竟。梅泉既躬曹、刘、沈、谢、李、杜、苏、黄所未有之遇,其诗固亦宜有曹、刘、沈、谢、李、杜、苏、黄所未道之语,安知天之穷梅泉,非所以玉成之邪?余于诗无能为役,而穷且过之,书以复梅泉,亦欲援此义以自壮耳。新城陈祖壬。
今觉盦诗·自序
余生多好而无所成。晚清之际,余家盛科第,父师督举业甚严,而余又旁骛于六书九数,课馀辄私习之,于词章之学未暇及也。年三十三,遭逢国变,避地海上,从东南诸老游,始稍稍学为诗。四十以后始存稿。四十六岁后,衰癃坐废,蜷伏夷市,故登临游览之什,仅于第一卷中略见之。江安傅沅叔年丈尝谓余曰:「子诗悽惋矣,而不能得江山之助,他日编集,必兴有诗无题之叹。曷强起薄游邻省名胜,稍资以益其诗料乎?」余韪其言,而病莫能从。十馀年来,目所接者,自层楼驰道、车尘马矢而外无他物,因私疑天殆不欲昌我诗耶?虽然,吾闻之,诗以言志,放翁晚岁息影家居,而忠怀壮志,时时流露于诗中,其佳者固不限于骑驴入剑门、胸次收华山诸作也。余虽未敢窃比放翁,然硁硁素志,则自信不为波流丸转者所移,而于君国之思,气类之感,死生离合之情,尤拳拳弗释,一以声之于诗。读吾诗者,悯吾遇而哀吾志,将并忘其工与拙,又何区区题材丰啬之是计耶?余于诗治之不专,所作亦不多。五十岁时,义宁陈散原先生曾劝余先刻一二卷,余逊谢不敢从。岁月不居,今六十过二矣,朋侪之好我者又复耸恿之,重违其意,裒集四十以后所作,编为四卷。自念生平志事,有存于诗之外者,即曩昔师友之谬相期许者,亦不望我仅以诗人自限,顾乃穷老自放,奄然无所见于世,徒以东涂西抹之馀,灾及梨枣,愧负知己,为可悲耳。庚辰夏四月,至德周达。(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