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无自性心
极无自性心
缘性自性
自性弥陀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七种性自性
自性清净
遍计自性
圆成自性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自性身依法性土
自性求不得
自性乱
自性义
佛类词典(续上)
无自性无自性心
极无自性心
缘性自性
自性弥陀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七种性自性
自性清净
遍计自性
圆成自性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自性身依法性土
自性求不得
自性乱
自性义
无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唯识论九曰:「一切法皆无自性。」
【佛学常见辞汇】
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唯识论九曰:「一切法皆无自性。」
【佛学常见辞汇】
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
无自性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无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于华严宗。
(术语)极无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于华严宗。
极无自性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之理也。真如无自性,故缘起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性无自性,故万法互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为究极为无自性之理者,故曰极无自性。大日经疏三曰:「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句生,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宝钥下曰:「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所以者何?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杜顺和上依此法门,造五教华严三昧法界观等。弟子智俨相续,智俨弟子法藏法师,又广五教作指归纲目及疏,即是华严宗之法门一一义章。」
(术语)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之理也。真如无自性,故缘起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性无自性,故万法互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为究极为无自性之理者,故曰极无自性。大日经疏三曰:「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句生,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宝钥下曰:「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所以者何?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杜顺和上依此法门,造五教华严三昧法界观等。弟子智俨相续,智俨弟子法藏法师,又广五教作指归纲目及疏,即是华严宗之法门一一义章。」
缘性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种自性之一。(参见:自性)附录。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證第一义自性果德,虽由因心,须假众缘助显而成,是名缘性自性。(因心者,即因中智慧之心也。众缘者,即万行也。)
(术语)七种自性之一。(参见:自性)附录。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證第一义自性果德,虽由因心,须假众缘助显而成,是名缘性自性。(因心者,即因中智慧之心也。众缘者,即万行也。)
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證。」【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證。」【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自性弥陀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就是弥陀。依心性的道理说,自他本来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灭的心性与弥陀佛不生不灭的心性毫无差异,故念弥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就是弥陀。依心性的道理说,自他本来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灭的心性与弥陀佛不生不灭的心性毫无差异,故念弥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分法身香)
(参见: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證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證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七种性自性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性即不迁变之义。此不迁变性,是如来之自性,故云性自性。(虽有七种之名,不出如来第一义心也。)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万善聚集之因也,此约圣而论。故经云: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
〔二、性自性〕,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内故,是名性自性。
〔三、相性自性〕,览而可别曰相。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相形于外故,是名相性自性。
〔四、大种性自性〕,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有,故名为大。言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而言,即此大种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是名大种性自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言法性五阴者,谓如来转生死五阴而成法性五阴,盖即色是真常之色,乃至即识是真常之识是也。)
〔五、因性自性〕,因即能生为因。谓前所證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
〔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谓證第一义自性果德,虽由因心,须假众缘助显而成,是名缘性自性。(因心者,即因中智慧之心也。众缘者,即万行也。)
〔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谓因、缘合而成果也。盖成就如来第一义果德之性,是名成性自性。
(出入楞伽经)
性即不迁变之义。此不迁变性,是如来之自性,故云性自性。(虽有七种之名,不出如来第一义心也。)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万善聚集之因也,此约圣而论。故经云: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
〔二、性自性〕,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内故,是名性自性。
〔三、相性自性〕,览而可别曰相。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相形于外故,是名相性自性。
〔四、大种性自性〕,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有,故名为大。言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而言,即此大种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是名大种性自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言法性五阴者,谓如来转生死五阴而成法性五阴,盖即色是真常之色,乃至即识是真常之识是也。)
〔五、因性自性〕,因即能生为因。谓前所證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
〔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谓證第一义自性果德,虽由因心,须假众缘助显而成,是名缘性自性。(因心者,即因中智慧之心也。众缘者,即万行也。)
〔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谓因、缘合而成果也。盖成就如来第一义果德之性,是名成性自性。
自性清净
【三藏法数】
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遍计自性
【三藏法数】
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圆成自性
【三藏法数】
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自性身依法性土
【三藏法数】
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自性求不得
【三藏法数】
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自性乱
【三藏法数】
自性散乱者,谓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易也。(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自性散乱者,谓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易也。(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自性义
【三藏法数】
谓诸佛法身,皆依真如理体而为自性,是名自性义。
谓诸佛法身,皆依真如理体而为自性,是名自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