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下一页
自性不善
自性分别
自性轮身
自性净心
自性差别
自性唯心
自性冥谛
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藏
自性住佛性
自性普贤如来
名诠自性
依他自性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类词典(续上)
自性断自性不善
自性分别
自性轮身
自性净心
自性差别
自性唯心
自性冥谛
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藏
自性住佛性
自性普贤如来
名诠自性
依他自性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自性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断之一。
【三藏法数】
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术语)三断之一。
【三藏法数】
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自性不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善恶)附录。
(术语)(参见:善恶)附录。
自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分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术语)三分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自性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自性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性清净心之略称。
(术语)自性清净心之略称。
自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宗法五名之一。(参见:宗法)
(术语)因明宗法五名之一。(参见:宗法)
宗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术语)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自性唯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即真如。万法唯一心之见解也。
(术语)诸法即真如。万法唯一心之见解也。
自性冥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冥诸者自性之异名。(参见:自性)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冥诸者自性之异名。(参见:自性)
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證。」【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證。」【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
(术语)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藏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三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德、净德也。)
(术语)五种藏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三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德、净德也。)
自性住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佛性)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佛性)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自性普贤如来
【佛学大辞典】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名诠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诠自性者,名字显自性也,如言诸行无常,诸为名字,是名法之众多之名字,但只诠众多之自性,故云名诠自性。又诸为众多之名字,故不分有为无为,通于一切。加行无常三字而成句时,诠差别之义。考其故,行者迁流之义,有为法之通名也。诸有为法,皆为无常,故云诸行无常。以差别于无为法之常住,故云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名诠差别。」
(术语)名诠自性者,名字显自性也,如言诸行无常,诸为名字,是名法之众多之名字,但只诠众多之自性,故云名诠自性。又诸为众多之名字,故不分有为无为,通于一切。加行无常三字而成句时,诠差别之义。考其故,行者迁流之义,有为法之通名也。诸有为法,皆为无常,故云诸行无常。以差别于无为法之常住,故云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名诠差别。」
依他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参见:三自性)
【三藏法数】
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术语)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参见:三自性)
【三藏法数】
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自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遍计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圆成自性。(参见:三性)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参见:三性)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名数)一遍计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圆成自性。(参见:三性)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参见:三性)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经名)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