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分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下一页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自在不自在
自由自在
五种自在──菩萨五种自在
观境自在
作用自在
不得自在
得自在
得无分别自在
得刹土自在
得智自在
得业自在
寿命自在
生自在
佛类词典(续上)
观自在大菩萨三昧耶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自在不自在
自由自在
五种自在──菩萨五种自在
观境自在
作用自在
不得自在
得自在
得无分别自在
得刹土自在
得智自在
得业自在
寿命自在
生自在
观自在大菩萨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西方金刚法菩萨之三昧耶也。见金刚顶经。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西方金刚法菩萨之三昧耶也。见金刚顶经。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自在不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业由心造,境随业转。心有净染,故境有自在及不自在。染心为业所拘,则境不能自在。净心无所挂碍,则境随心自如。故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违故。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故天见宝严之地,而鱼见乃为窟宅。人见是清凉水,鬼见是脓河猛火。皆由业因差殊,是即不自在义也。若在色自在地菩萨,境随智转,变化从心,一切妙境,随变皆成,是即自在义也。
业由心造,境随业转。心有净染,故境有自在及不自在。染心为业所拘,则境不能自在。净心无所挂碍,则境随心自如。故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违故。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故天见宝严之地,而鱼见乃为窟宅。人见是清凉水,鬼见是脓河猛火。皆由业因差殊,是即不自在义也。若在色自在地菩萨,境随智转,变化从心,一切妙境,随变皆成,是即自在义也。
自由自在
【俗语佛源】
没有任何障碍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称为自由。《坛经·顿渐品》谓:「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在,无滞无碍。」在经书中,「自由」与「自在」的意义差不多,可以连用。《坛经·顿渐品》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见性之后「纵横尽得」的境界。菩萨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我」(见《涅槃经·德王 品》)。后来,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摆脱束缚和压迫。如《西游记》第一回:「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李明权)
没有任何障碍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称为自由。《坛经·顿渐品》谓:「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在,无滞无碍。」在经书中,「自由」与「自在」的意义差不多,可以连用。《坛经·顿渐品》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见性之后「纵横尽得」的境界。菩萨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我」(见《涅槃经·德王 品》)。后来,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摆脱束缚和压迫。如《西游记》第一回:「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李明权)
五种自在──菩萨五种自在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菩萨悲智并运,万行满足,其于寿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无碍也。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是名生自在。
〔三、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所作行业,但为利他,纵任无碍,是为业自在。
〔四、觉观自在〕,初心曰觉,细心曰观,谓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是为觉观自在。
〔五、众具果报自在〕,谓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营为,自然周足,心无染碍,是为众具果报自在。
(出大宝积经)
菩萨悲智并运,万行满足,其于寿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无碍也。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是名生自在。
〔三、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所作行业,但为利他,纵任无碍,是为业自在。
〔四、觉观自在〕,初心曰觉,细心曰观,谓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是为觉观自在。
〔五、众具果报自在〕,谓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营为,自然周足,心无染碍,是为众具果报自在。
观境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
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
作用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不得自在
【三藏法数】
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得自在
【三藏法数】
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
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
得无分别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三界,性无动移故也。)
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三界,性无动移故也。)
得刹土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
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
得智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第九善慧地,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谓已得真如之体,显发真如妙慧也。)
谓菩萨住第九善慧地,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谓已得真如之体,显发真如妙慧也。)
得业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故名得业自在。(法云地者,谓菩萨以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如云之普覆万物也。)
谓菩萨住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故名得业自在。(法云地者,谓菩萨以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如云之普覆万物也。)
寿命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生自在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是名生自在。
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是名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