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皮黄腔(皮黄腔)  拼音:pí huáng qiāng
传统戏曲的腔调。为西皮、二黄的合称。西皮腔,一般认为源自陕西梆子腔;二黄腔说法不一。大体而言,西皮、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以表达各种感情。
《国语辞典》:宜黄腔(宜黄腔)  拼音:yí huáng qiāng
戏曲腔调:(1)明嘉靖年间,浙江海盐腔传入江西宜黄,融合当地乡音,演变而成。(2)清时安徽怀宁石牌腔传入宜黄,演变而成。
《国语辞典》:水磨调(水磨调)  拼音:shuǐ mó diào
经由明朝魏良辅所改革后的昆腔。其腔调与唱法具有委婉细腻的特色。参见「昆腔」条。
《漢語大詞典》:高拨子(高撥子)
徽剧主要腔调之一。京剧、婺剧等剧种也用高拨子。简称拨子。
《漢語大詞典》:吃奶腔
幼儿腔调。形容声音稚嫩。 刘真 《春大姐》:“说起话来还是那种吃奶腔。”
《漢語大詞典》:腔口
(1).调子,音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杨诚斋 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2).口音、腔调。 周立波 《张满贞》:“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哪一个讲话,都使用这同样的腔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那你是 眉山 人了!可你的腔口又不像。”
《漢語大詞典》:腔派
犹言腔调气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世上只有一夫一妻,一竹竿到底的,始终有些正气,自不甘学那小家腔派。”
分類:腔调气派
《國語辭典》:喃喃自语(喃喃自語)  拼音:nán nán zì yǔ
自己不断的轻声说话。如:「他整天不吃不喝,就一个人躲在房里喃喃自语。」
《漢語大詞典》:拿腔作调(拿腔作調)
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老舍 《四世同堂》九:“‘我走!我走!’ 冠先生 拿腔作调的说,‘请太太不要发脾气!’说罢,戴起帽子,懒洋洋的走出去。”
《國語辭典》:山西梆子  拼音: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國語辭典》:山东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东一带与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剧种。据说是秦腔或晋剧传入山东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乐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戏曲剧目有四百馀出。
《漢語大詞典》:侉声野气(侉聲野氣)
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 吴天福 的老婆用她那侉声野气激情的声音吩咐着那两个身材不太高大的年轻护士。”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 吴天福 底老婆向 张洪乐 说话的声音虽然还是那样侉声野气,但在语气中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忿和责备的成分,显得亲切、安定和宽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