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勃然变色(勃然变色)  拼音:bó rán biàn sè
形容人因发怒生气而脸色大变。《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也作「勃然作色」、「勃然色变」。
《国语辞典》:勃然色变(勃然色变)  拼音:bó rán sè biàn
忿怒而脸色大变的样子。也作「勃然变色」、「勃然作色」。
《国语辞典》:勃然作色  拼音:bó rán zuò sè
忿怒生气而脸色大变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见刘元普勃然作色道:『夫人说那里话!天下多美妇人,我欲娶妾自可别图。岂敢污裴使君之女!』」也作「勃然变色」、「勃然色变」。
《国语辞典》:冻凌觜脸(冻凌觜脸)  拼音:dòng líng zuǐ liǎn
形容脸色冷酷,有如冰冻,毫无表情。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俺虔婆生下一副铁石心肝,皱著柄冻凌觜脸,把俺这做女的,不做人也似看承。」
《国语辞典》:承颜候色(承颜候色)  拼音:chéng yán hòu sè
依承他人脸色行事,亦有阿谀谄媚的意思。《魏书。卷四二。寇赞传》:「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陈书。卷六。后主本纪。史臣魏徵曰》:「佞谄之伦,承颜候色,因其所好,以悦导之。」
《国语辞典》:承颜顺旨(承颜顺旨)  拼音:chéng yán shùn zhǐ
迎承脸色,顺从其意旨。《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旨,时或迕意,积以见责。」《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女儿女婿也自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他也不作生儿之望了。」
《国语辞典》:怛然失色  拼音:dá rán shī sè
因畏惧而变了脸色。宋。苏洵〈送石昌言北使引〉:「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国语辞典》:抹下脸(抹下脸)  拼音:mǒ xià liǎn
改变脸色。如:「那二个小孩看见爸爸抹下脸,立刻停止吵闹,乖乖写作业。」《老残游记》第一三回:「他住了一夜,就麻烦了一夜!天明问他要讨个两数银子的体己,他就抹下脸来,直著脖儿梗。」
《国语辞典》:看脸子(看脸子)  拼音:kàn liǎn zi
看人脸色,受到别人冷淡的对待。如:「只要有真本事,就不怕做事时要看脸子,受委屈。」也作「看眉眼」、「看嘴脸」。
《国语辞典》:苦著脸(苦著脸)  拼音:kǔ zhe liǎn
脸色愁苦。如:「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他苦著脸,差不多就要哭出来了。」
分类:脸色愁苦
《国语辞典》:丧著脸(丧著脸)  拼音:sàng zhe liǎn
心中不乐,脸色愁苦。如:「看他丧著脸,大概发生什么事了!」
《漢語大詞典》:钝颜(鈍顔)
脸色凝重。 清 钱谦益 《富贵主人文》:“资人莠口,博人钝颜。”
分類:脸色凝重
《漢語大詞典》:恶脸(惡臉)
恼怒的脸色。 许杰 《谈讽刺》:“漫骂系恶脸相加,对对方并无善意。”
分類:恼怒脸色
《漢語大詞典》:恶言厉色(惡言厲色)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八章:“ 洪珊 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 书茵 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分類:脸色严厉
《漢語大詞典》:放沉
谓脸色变得阴沉。 茅盾 《子夜》十五:“ 阿珍 偏偏不听命令。 屠维岳 的脸色立刻放沉了。”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挂上了听筒,脸色突又放沉了。这不是忧闷,这是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