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62,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无疑解脱
无愿解脱门
无愿无愿解脱门
顺解脱分
解脱
三解脱
解脱天
解脱分
解脱衣
解脱身
解脱戒
解脱味
解脱门
解脱服
解脱食
无疑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罗汉之第三。
无愿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无愿无愿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三,(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顺解脱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顺分之一。(参见:顺分)
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s!a译曰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世间观,可以轮回观总之。出世间观,亦可以解脱观总之。盖凡夫受轮回故,不得解脱,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
解脱者,自在之义。梵语木底木叉,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得以解脱为其别称。禅定之德,系脱缚自在,亦得别受种种解脱之名号。故解脱者,可为出世之总相也。
【俗语佛源】
系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唐代窥基大师对此有明确的解释:「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脱,如唐·白居易《自觉》诗云:「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解脱的内容是脱离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与周友山书》谓:「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从脱离生死轮回的意义来说,「解脱」与「涅槃」的意义是相似的。佛教中关于解脱的说法很多。举凡一切摆脱束缚、负担、烦恼、痛苦者,均谓之解脱。今用解脱一词,基本上是沿袭与引申了佛教上的意义。如: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李明权)
三解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空。亦曰三三昧。具名三解脱门:一空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愿解脱。三种之禅定也。(参见:三解脱门)
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人名)玄奘三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众,称三藏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解脱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解脱分之略。
解脱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
解脱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唯识述记十末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解脱戒之略。
【三藏法数】
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解脱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世法三昧之一。涅槃之妙味也。胜鬘经曰:「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胜鬘宝窟中末曰:「出世法有三种味:一法味,二禅悦味,三解脱味。」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妙味。
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空,无相,无愿,三种之禅定也。此三者为涅槃之门户,故名。俱舍论二十八曰:「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为涅槃为入门故。」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通向涅槃的门户,指空、无相、无愿之三种禅定,因此三种禅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门户。
解脱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曰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言袈裟为求出离解脱之人之服。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解脱衣、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脱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世五食,又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脱惑业之系缚,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资养诸根。故称解脱为食。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