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平头(平頭)  拼音:píng tóu
1.一种短发发型,从脑后到两鬓的头发全部推光,上端头发稍长齐平。
2.仆隶所戴的头巾,引申作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西湖二集》卷一一:「收拾了细软物件,带领了平头、锅边秀,一径而来。」
3.平凡的、一般的。《负曝闲谈》第三回:「我们当老爷的都做了贼,那些平头百姓,不一个个都该做强盗么?」
4.不带零头的整数。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也作「齐头」。
5.诗歌声律的「八病」之一,南朝梁沈约所倡。谓五言诗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如:「今日欢宴会,欢乐难句陈。」今、欢同属平声调,目、乐同属入声调。
《漢語大詞典》:平头小样巾(平頭小樣巾)
头巾名。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國語辭典》:平头奴子(平頭奴子)  拼音:píng tóu nú zǐ
称古代头戴平头巾的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唐。李白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吉了
鸟名。即秦吉了。似鹦鹉,嘴脚皆红,脑后有肉冠,善效人言。 唐 白居易 《双鹦鹉》诗:“始觉琵琶絃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旧唐书·音乐志二:“今案 岭 南有鸟,似鸜鵒而稍大,乍视之,不相分辨,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亦云料。”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唐 万年 县尉 段公路 撰北户录,纪 廉州 民获赤白吉了者。赤者寻卒,白者久而能言,笑语效人,禽之珍者也。” 清 曹寅 《客馈洋茶半开戏题》诗:“吉了诅春浑不省,唐花纷笑总成堆。”参见“ 秦吉了 ”。
《國語辭典》:秦吉了  拼音:qín jí liǎo
动物名。鸣禽类鹦形目。形似鹦鹉,有两耳,全体黑色,两眼后有黄肉冠,能模仿人说话。
《國語辭典》:髽髻  拼音:zhuā ji
将头发梳拢盘结于头顶所成的髻,为女孩或女仆所梳的发式。也作「抓髻」。
《國語辭典》:头髻(頭髻)  拼音:tóu jì
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
《國語辭典》:发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國語辭典》:对口(對口)  拼音:duì kǒu
1.嘴与嘴相对。形容讲话时靠得很近。汉。王充《论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口角、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3.一种曲艺表演方式。指两个人互相答对或演唱。如:「对口相声」、「对口快板」。
4.指双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能相一致。如:「工作对口」。
《國語辭典》:勺子  拼音:sháo zi
1.舀水勺。
2.炒菜勺。
3.像勺子形状的东西。如:「脑勺子」。
《國語辭典》:一把抓  拼音:yī bǎ zhuā
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身上。如:「近年他逐渐懂得择贤任用,分层负责,不再凡事一把抓了。」
《國語辭典》:襆头(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襆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襆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也称为「福巾」、「折上巾」。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脑疽(腦疽)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你母亲患脑疽疮身死。”参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脑疽》
《漢語大詞典》:玉枕骨
人脑后隆起之骨。即枕骨。 宋 陶谷 清异录·陈设:“ 卢文纪 有玉枕骨,故凡枕之坚实者,悉不可用。”
《漢語大詞典》:鸭屁股(鴨屁股)
发型的一种。其脑后部分状如鸭尾,故称。 吴组缃 《山洪》六:“保长站到店门上,不住的用手摩着留在后脑上的‘鸭屁股’。”
《国语辞典》:马子盖(马子盖)  拼音:mǎ zi gài
一种男子发式。四周剃圆,半长,垂于脑后。也称为「马桶盖」。
《国语辞典》:马桶盖(马桶盖)  拼音:mǎ tǒng gài
1.马桶的盖子。
2.一种男士发型。四周剃圆,半长,垂于脑后。如:「随著流行趋势,今年又盛行马桶盖的发型。」也称为「马子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