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勺子  拼音:sháo zi
1.舀水勺。
2.炒菜勺。
3.像勺子形状的东西。如:「脑勺子」。
《國語辭典》:一把抓  拼音:yī bǎ zhuā
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身上。如:「近年他逐渐懂得择贤任用,分层负责,不再凡事一把抓了。」
《國語辭典》:襆头(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襆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襆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也称为「福巾」、「折上巾」。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脑疽(腦疽)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你母亲患脑疽疮身死。”参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脑疽》
《漢語大詞典》:玉枕骨
人脑后隆起之骨。即枕骨。 宋 陶谷 清异录·陈设:“ 卢文纪 有玉枕骨,故凡枕之坚实者,悉不可用。”
《漢語大詞典》:鸭屁股(鴨屁股)
发型的一种。其脑后部分状如鸭尾,故称。 吴组缃 《山洪》六:“保长站到店门上,不住的用手摩着留在后脑上的‘鸭屁股’。”
《国语辞典》:马子盖(马子盖)  拼音:mǎ zi gài
一种男子发式。四周剃圆,半长,垂于脑后。也称为「马桶盖」。
《国语辞典》:马桶盖(马桶盖)  拼音:mǎ tǒng gài
1.马桶的盖子。
2.一种男士发型。四周剃圆,半长,垂于脑后。如:「随著流行趋势,今年又盛行马桶盖的发型。」也称为「马子盖」。
《漢語大詞典》:鬏髻
脑后头发盘成的髻。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三折:“油掠的鬏髻儿光,粉搽的脸道儿香。”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引狎》:“人道我是油鬏髻的魔王,真是个粉骷髏的太岁。” 许地山 《归途》:“黑滑的鬏髻早已剪掉,剩下底只有满头短乱的头发。”
《漢語大詞典》:马尾辫(馬尾辮)
一种把头发聚扎于脑后勺的辫型。辫根微翘,头发散垂如马尾,故称。《十月》1991年第4期:“ 宁宁 梳着一个马尾辫,上身穿件红色的小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