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8,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戴良(字 叔能 号 九灵山人、云林 )
瞿能(字 世贤 襄烈 )
凌贤(字 彦能 )
释能义(字 无言 号 损庵 )
杜能嘉
释能持(号 天印 )
释能蠲(字 宝藏 刘 )
释能义
郁能(字 良臣 )
赵友能(字 宗典 )
朱能(字 士弘 成国公 )
钱安(字 静能 )
王能(字 克用 )
朱允炆(别称 明建文帝、明惠帝、释应能、明惠宗 恭闵惠皇帝 世称 建文帝 允炆 老佛 杨 )
其它辞典(续上)
程徐(字 仲能 )戴良(字 叔能 号 九灵山人、云林 )
瞿能(字 世贤 襄烈 )
凌贤(字 彦能 )
释能义(字 无言 号 损庵 )
杜能嘉
释能持(号 天印 )
释能蠲(字 宝藏 刘 )
释能义
郁能(字 良臣 )
赵友能(字 宗典 )
朱能(字 士弘 成国公 )
钱安(字 静能 )
王能(字 克用 )
朱允炆(别称 明建文帝、明惠帝、释应能、明惠宗 恭闵惠皇帝 世称 建文帝 允炆 老佛 杨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83 【介绍】: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元诗选
良字叔能,浦江人。少学文于柳待制贯、黄侍讲溍,学诗于余忠宣阙,皆得其师承。起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辛丑,以荐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然时事已不靖,无可行其志。乃携家浮海至中州,欲与豪杰交,而卒无所遇,遂南还四明。四明多山水,耆儒故老往往流寓于兹,因相与宴集为乐,酒酣赋诗,击节歌咏,闻者悲而壮之。洪武壬戌,召至京师,试文词若干篇,留会同馆,命大官给膳,欲官之,以老病固辞,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卒于寓舍,年六十七。叔能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有《九灵山房集》三十卷。王袆谓其诗质而敷,简而密,优游而不迫,冲澹而不携,上追汉魏之遗音而自成一家。叔能自元亡后,故国旧君之思,往往见于篇什。其自赞曰: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则于二子,庶几无愧。苏伯衡赞其画像曰:其跋涉道涂也,类子房之报韩,其傍徨山泽也,犹正则之自放,叔能殆欲终其身为有元之遗民者欤!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叔能,浦江人。元末为儒学提举。有九灵山人集。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叔能,浦江人。至正中以荐授淮南江北儒学提举有九灵山房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0 【介绍】: 明庐州府合肥人,字世贤。瞿通子。嗣父官。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大渡河击西番,又以副总兵镇压建昌少数族月鲁帖木儿。俱有功。燕王朱棣兵起,从李景隆北征。率其子力战,曾进迫北平彰义门。后战于白沟河,会旋风起,燕军突入驰击,能父子战死,南军由是不振。福王时追谥襄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安吉人,后迁居乌程,字彦能。洪武二十一年举人。历应天府治中。为人刚正不阿。后谪知均州。宣宗召拜兵部尚书。又调掌都察院事,固辞。归。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能义。字无言。别号损庵。四明象山高氏子。颖悟聪敏。年十三出家智门寺。精行业。稍长。见复原报公于径山。公默识之。授以楞严。讲诵通贯。旋主藏于雪窦。恍然有得。作偈。有扫空文字五千卷。流出胸襟一盖天。复原深嘉许之。洪武中。住馀杭普宁。岿刹竿而皈。四众久而退席。隐居径山之蒙堂。永乐丙戌。太宗皇帝。命僧录司。遴选精通楞严经旨者。以师应诏。师为说以进。上览之。心甚契合。乙未。纂修永乐大典。命师总释典之纲。极承眷顾。既而灵谷定岩戒公。延师为上座。模范后学。定岩示寂。灵谷席虚。仁宗皇帝在青宫。儗师补其处。令入朝。上见师道容。喜甚。除僧录左觉义。赐锦衣一袭貉裘煖帽靴袜。并钞二百锭。遣中官送回南京。于钟山第一禅林。举唱宗乘。缁素悦服。未几复入朝。升左讲经。寓庆寿寺疾作。上闻赐医药。中使相望于道。集众说偈曰。已住阎浮七十年。皇恩如海浩无边。如今撒手西归也。万里无云月正圆。掷笔而逝。上览偈为之感叹。赐谕祭。命工部作龛。茶毗于平则门外。上有五色云现。拾骨得舍利数十颗。弟子请回钟山。仁宗践位。复遣祭命。以灵骨舍利归径山。建塔于寂炤祖垄之傍。师梵貌清整。人见而意消。善韵语。应制和御韵。送大宝法王。有云有时论到无言处。心融神会尧眉开。颇为人传诵云。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能义,字无言,四明人。本世家子,素志清苦,不事华丽,旁无长物,以一钵自随。居钟山閒房,非行谊高洁者不与之接。日惟禅定为事,暇则与学侣演说经藏要义。成祖雅重之,召对无虚月,每入大内,即命讲说楞严大义。居灵谷,授僧录,以奉诏北来,卒于庆寿僧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临武人。事继母尽孝,母死父老而鳏,能嘉不离左右者二十年。父病,衣不解带者两月。巡按温嘉谟以闻,诏旌其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持。闽之延平人。出家于天宁光孝寺。习经目过成诵。天宁非禅者居。所事阘茸。师弃去而游方。殆遍名山。亲近诸名宿。后于海舟慈公言下有省。无出世意。寻归故里。结松关自休。造进日深。人无从津测。后学众四集。师亦不能终靳其说。小师随说而录。目曰天印语录。天印。师号也。又有彻空内集。洞云外集。皆直透玄微。不露蹊径。人谓师善为鸣道。师如不闻。年八十一。集众告寂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个事如何。天雨地湿。且云。吾死且无葬。三年后某日。有大星自东过西。葬吾时也。既寂。徒众安其蜕草堂竹轿中。矻坐如生人。虽盛夏。蝇蚋不侵。无秽气。至其时。众曰。曩所言幻语也。言未毕。有星大如斗。从东入西。声轰然而没。众大惊。遂葬之。署曰天印禅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蠲。字宝藏。河间献县人。姓刘氏。少孤。诣戒坛。从大千震公圆具。有僧自伏牛山来。请戒语及炼魔事。蠲跃然即裹足往。遇大川。授以念佛法门。遂立期修般舟三昧。历七夏。既而过乾河沟。谒通天老人。留度岁。一夜独立至旦。如弹指顷。闻板声。心意豁然。成一偈上通天。通天亟止之曰。毋为狂魔摄也。后闻楞严。于徵心处有解。复入炼魔场。九旬行坐。间得定相宛然。又走终南山。依孤月禅师四年。偶山行得一小室。因留止。日掘山蔬充腹。极意禅寂。孤月劝令质于遗教曰。毋为三昧酒所醉。此深坑不可堕也。随入燕。参龙华通讲主崇寿秀法师。多所开解。乃叹曰。孤月为我何深至也。虽然。耽寂非矣。趋喧宁是哉。古人得旨之后。岩边树下。甘澹受辛。安有如今日易蓬户于朱门。守净檀为世业者。余有愧道德。未能垂手入廛。盖头一把茆。终当尘不到耳。乃四众坚请住广济寺。不获已许之。而绳衲粝餐。视山居不异也。报缘欲谢先三日。集诸方。至日称佛名三千声。跏趺而逝。世寿八十四。坐夏七十三。塔于德胜门外观音庵之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能义者。四明人。与如同时。道望亦相等。埒皆为僧录司官。受知于皇上。杨东里序如塔云。吾行四方。所遇其人。器识论议。伟然出乎众人。而汲汲以修。废举坠光。大师门为任者。亦不少矣。则岂独昔之时为然或。而求夫渊然。其存泊然。其行望之如无能。即之而有味者。盖在昔已不多得。亦何独于今也。太宗皇帝。临御四方之名高僧。皆尝入觐。而圣心所重者。独四明之能义。会稽之一如。噫。是岂偶然哉。又云。二师。恂恂温恭。言若不出口。如。深于法华。义。深于楞严。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
能字良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1406 【介绍】: 明凤阳怀远人,字士弘。朱亮子。嗣父职为燕山护卫副千户。从燕王朱棣“靖难”,在诸将中年最少,善战,与张玉为燕王左右手,玉战死后。军中进止悉咨能。永乐初进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兼太子太傅。四年率军攻安南,行至龙州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宁波府鄞县人,字静能,后以字行。由临安训导迁韩府纪善。永乐初召至京,以老辞归。有《畦东集》。甬上耆旧诗·卷四
字静能,以字行。少有诗名,辟授临安训导,迁韩府纪善。王深相敬礼,尝召见其子,手书具庆堂三字赐之。永乐改元,闻公名,召至京师,将大用之。公义有不可,固以老辞,得放还。且赐敕曰:遂尔优游,劝乡子弟为善,亦异数也。公既家居,日以觞咏为事,所著有畦东集。老卒于家。公远孙廉尝辑公遗诗,属余序之,有曰:当靖难初,方以刀锧鼎镬处士大夫不屈者。公诸藩旧臣,义堪去就,而能从容乞身,不挠不亢,以视刘、程二长史、周纪善,或死或去,其仁一也。盖钱氏世门,实启于此。纪善诗健朴,有苍然之色。其佳句如发车厩驿曰:寒轻初试酒,风好不停桡。朝天宫习仪曰:火存千岁药,云拥万年松。三塔堰曰:野田低接渚,春嶂远连空。过佛垄曰:花屿雨晴椒实丽,竹居风煖药苗肥。远眺曰:岩树有情怜我老,溪云无意逐人流。赠陆柳州曰:当世人伦归月旦,故乡父老问寒温。东方彦修曰:粗有田园须养犊,更无筋力可乘骖。人至今称之。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能(1373年—?),字克用,直隶凤阳府凤阳县人,民籍。进士出身。府学生,应天府乡试第五名。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会试第五名,殿试登进士三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02 【介绍】: 明朝皇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标死,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齐泰、黄子澄计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师。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流浪各地,其说难信。原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黄鹤楼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之《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应能伪姓杨氏。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系曰。建文君既继大统之二。应与贤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补其未逮。则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乌有靖难兵破金川门哉。为其一旦误用方黄辈。讲周官行井田。变更旧制威逼亲王文皇乌能坐视大宝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缚耶。今数百年国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诚赖靖难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难必无出家之理。既出家必无还宫之事。杨应能牒是冒之也。斯据国朝典故皇明通载及宪章录思恩志等说录之。固于僧传是不可缺。君子详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伪姓杨。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卒于宫中。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应能,姓杨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名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对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历滇闽,复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能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能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能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