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肠泌素(肠泌素)  拼音:cháng mì sù
食糜进入小肠所引起的激素。能刺激小肠分泌肠液。
《国语辞典》:肠绒毛(肠绒毛)  拼音:cháng róng máo
小肠内壁黏膜。状似绒毛的组织。内含小血管,有吸收养分的作用。
《国语辞典》:肠系膜(肠系膜)  拼音:cháng xì mò
悬吊或固著大小肠的腹膜。可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三种。肠系膜虽薄,但甚坚韧,且有血管、淋巴结及神经纤维等分布。
《国语辞典》:肠粘连(肠粘连)  拼音:cháng nián lián
因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机械的刺激而导致肠道发炎时,附近会产生小纤维堆积,若无法及时控制,则该纤维的母细胞会和腹腔内的微血管粘合,称为「肠粘连」。为人体的一种自卫功能,在进行腹腔手术时几乎都会发生,但若肠粘的部分太大,则会影响肠蠕动,甚至导致肠堵塞,腹痛如绞而必须再施行手术。
《国语辞典》:肠阻塞(肠阻塞)  拼音:cháng zǔ sè
病名。可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肠阻塞。前者因肠平滑肌不能正常蠕动而引起,后者的病因包括肠道狭窄、肠黏连、肠内异物、肠外压迫、疝气、肠扭转及肠套叠等。肠阻塞的症状、体徵及治疗,因病因及发病部位而异,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流失、肠壁坏死、有毒物质进入腹腔及血液等后果。也称为「肠梗阻」。
《国语辞典》:肠结核(肠结核)  拼音:cháng jié hé
病名。因结核杆菌侵入肠部而引起。常继发于肺结核。可分为溃疡性及增殖性两种。前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与便秘交相发生,后者右下腹可能有块状物或发生肠阻塞的症状。早期抗结核治疗有效,增殖性肠结核则有时须开刀治疗。
《国语辞典》:脱肠(脱肠)  拼音:tuō cháng
即直肠肠壁经肛门脱出。发生的原因通常有如厕太久或用力过度、骨盆手术、分娩、年老等。如:「控制如厕时间和适当使用泻药,可防止小孩因如厕太久或用力过度而脱肠。」
《国语辞典》:灌香肠(灌香肠)  拼音:guàn xiāng cháng
将猪肉切碎,加入盐、酒、香料等拌匀后,再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制成香肠。
《国语辞典》:割肠子(割肠子)  拼音:gē cháng zi
断绝念头。《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我明日写个合同,教他就千年永世做晁家的人,奉晁家的香火,我也就割去了这根肠子。」
分类:断绝念头
《国语辞典》:坏肠子(坏肠子)  拼音:huài cháng zi
心地不好。《程乙本红楼梦》第一九回:「我不信他这么坏了肠子,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
分类:心地不好
《国语辞典》:大肠癌(大肠癌)  拼音:dà cháng yán
病名。大肠黏膜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形成原因不明,或与遗传、饮食习惯有关。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带血和黏液的粪便、体重减轻等。
《国语辞典》:大肠菌(大肠菌)  拼音:dà cháng jùn
广义泛指大肠内生长的多种细菌,狭义指大肠杆菌。
《国语辞典》:大肠炎(大肠炎)  拼音:dà cháng yán
病名。多因赤痢菌、沙门菌、病原大肠菌等细菌的感染,与肠管过敏、气候剧变、精神压迫等造成。症状以腹泻为主。一日腹泻十馀次,大便呈水状且半透明,略带黄脓或血丝。还会发烧、呕吐,或激烈腹痛。治疗方法因病而异,主要需补充水分,多吃流质食品。也称为「大肠粘膜炎」。
《国语辞典》:肠腺(肠腺)  拼音:cháng xiàn
分泌肠液的腺体。呈管状或葡萄状。
《国语辞典》:有肚肠(有肚肠)  拼音:yǒu dù cháng
有心思、计画。《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小年纪,这等有肚肠!不知如何设处,积下许多东西?」
分类:有心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