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海参(海參)  拼音:hǎi shēn
动物名。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无脊椎动物。长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圆柱形,体柔软,可食用。
《國語辭典》:凑理(湊理)  拼音:còu lǐ
腠理,肌肉的纹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
分類:肌肉纹理
《國語辭典》:搐搦  拼音:chù nuò
肌肉抽动。如:「看到这种事,我冷不防搐搦了一下!」也称为「惊厥」、「全身痉挛」。
《國語辭典》:疝气(疝氣)  拼音:shàn qì
指的是脏器(如小肠、网膜等)离开正常的部位进入不正常的位置称为疝气。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大多好发于腹部,特别是腹股沟(又称鼠蹊部),就叫腹股沟疝气,即是俗称的「脱肠」,好发于男性。其他还有横膈裂孔疝气、切口疝气、脐疝气等。也称为「串气」。
《國語辭典》:死肌  拼音:sǐ jī
坏死或失去感觉的肌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分類:坏死肌肉
《國語辭典》:膈膜  拼音:gé mó
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膜状肌肉。其收缩和松弛参与形成呼吸现象,并与哭泣、呕吐、打嗝、咳嗽等动作的进行有关。如:「膈膜和肋间肌帮助肺来完成呼吸动作。」
《國語辭典》:疙瘩  拼音:gē da
1.皮肤上突起的疱块颗粒。《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才躺下去,颈脖子上就起了几个大疙瘩,痒得难熬,一夜到亮,没有好生睡。」也作「疙疸」。
2.泛指圆形块状的东西。如:「冰疙瘩」、「面疙瘩」。
3.绳结。如:「在这条绳子上打个疙瘩。」
4.比喻不通畅的文字。如:「文章中有些疙瘩。」
5.比喻难解的麻烦或心中的郁结。《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抚院来的三月头里,这协台得著了文书,就是心下一个疙瘩。」也作「疙搭」。
《漢語大詞典》:瞤动(瞤動)
肌肉掣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有一女奴脸脣瞤动,詰之,果窃器而欲逃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唇风》“唇风多在下唇生”注:“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瞤动。”
分類:肌肉
《國語辭典》:痉挛(痙攣)  拼音:jìng luán
肌肉发生急遽而不自主的收缩,并有疼痛的感觉及机能的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急性传染病、过度疲劳等,都会导致肌肉的痉挛现象。或读为ㄐㄧㄥˋ ㄌㄨㄢˊ jìng luán。
《漢語大詞典》:颊肌(頰肌)
脸两旁的肌肉。指面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分類:肌肉面颊
《漢語大詞典》:瘀肉
有病变的肌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目中弩肉》“目中弩肉”注:“此证生於目两眥,瘀肉弩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欧福尔必窝一两,一锡合,係外用搽药,去疮上瘀肉。”
《漢語大詞典》:运动系统
人类从事劳动和运动的器官。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漢語大詞典》:踒闪(踒閃)
谓筋骨、肌肉扭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髃骨》:“﹝补筋丸﹞此药专治跌仆踒闪,筋翻筋挛,筋胀筋粗,筋聚骨错,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等证。”
《漢語大詞典》:缩成一团
常常因为寒冷、紧张、恐惧而蜷缩身体
使肌肉做不随意的收缩
《漢語大詞典》:眼睛跳,悔气到(眼睛跳,悔氣到)
旧时迷信,以为眼睑肌肉跳动,即将有不幸的事情来临。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三折:“常言道:眼睛跳,悔气到,难道有甚么悔气到的我家里。”按,悔,今作“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