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3,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优楼频螺聚落
诸释子以火聚验罗睺罗
宝聚三昧
宝聚
聚沙成塔
六聚戒名义
色如聚沫喻
地界聚
水界聚
火界聚
风界聚
空界聚
识界聚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佛类词典(续上)
积聚精要心优楼频螺聚落
诸释子以火聚验罗睺罗
宝聚三昧
宝聚
聚沙成塔
六聚戒名义
色如聚沫喻
地界聚
水界聚
火界聚
风界聚
空界聚
识界聚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积聚精要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心之一。(参见:心)
【三藏法数】
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术语)四种心之一。(参见:心)
【三藏法数】
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优楼频螺聚落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隔伽耶城东南七里许,以佛于此地作苦行而有名。又以为优楼频螺迦叶之生地而有名。优楼频螺说见前。
(地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隔伽耶城东南七里许,以佛于此地作苦行而有名。又以为优楼频螺迦叶之生地而有名。优楼频螺说见前。
诸释子以火聚验罗睺罗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出家之夜,耶输怀胎,六年后,佛成道之夜始生。故诸释子疑之。恶声盈城。乃作火坑,母子共投之,无恙。诸释子始不疑。见杂宝藏经十。
(传说)佛出家之夜,耶输怀胎,六年后,佛成道之夜始生。故诸释子疑之。恶声盈城。乃作火坑,母子共投之,无恙。诸释子始不疑。见杂宝藏经十。
宝聚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悉为世宝,故名。智度论四十七曰:「宝聚三昧者,得是三昧,所有国土悉成七宝。」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转一切所有国土,皆成七宝,是名宝聚三昧,(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悉为世宝,故名。智度论四十七曰:「宝聚三昧者,得是三昧,所有国土悉成七宝。」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转一切所有国土,皆成七宝,是名宝聚三昧,(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宝聚
【佛学大辞典】
(譬喻)珍宝之积聚也。以譬无上道。法华经信解品曰:「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譬喻)珍宝之积聚也。以譬无上道。法华经信解品曰:「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聚沙成塔
【俗语佛源】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无名氏)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无名氏)
六聚戒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
色如聚沫喻
【三藏法数】
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也。
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也。
地界聚
【三藏法数】
地以坚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之类,是名地界聚。
地以坚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之类,是名地界聚。
水界聚
【三藏法数】
水以润湿为性。谓人之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即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肪血、涎痰之类,是名水界聚。
水以润湿为性。谓人之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即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肪血、涎痰之类,是名水界聚。
火界聚
【三藏法数】
火以燥热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即热身、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饮食之类,是名火界聚。
火以燥热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即热身、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饮食之类,是名火界聚。
风界聚
【三藏法数】
风以动转为性。谓人之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即出息入息,及掣缩等风之类,是名风界聚。(掣缩风者,凡身动转,皆属于风故也。)
风以动转为性。谓人之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即出息入息,及掣缩等风之类,是名风界聚。(掣缩风者,凡身动转,皆属于风故也。)
空界聚
【三藏法数】
空以无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之类,是名空界聚。
空以无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之类,是名空界聚。
识界聚
【三藏法数】
识以分别为性,即心识也。所谓乐识、苦识、喜识、忧识,是名识界聚。
识以分别为性,即心识也。所谓乐识、苦识、喜识、忧识,是名识界聚。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