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2 63 下一页
姚句耳
如耳
张耳( 赵景王、赵王、恒山王、常山王 景 )
泠耳( 冷 下相侯 严 )
公孙耳( 禾成侯 )
刘备(庙号 烈祖、汉昭烈 昭烈皇帝、昭烈帝、汉昭烈帝、蜀汉昭烈帝、昭烈 世称 蜀先主、汉中王、失箸人、刘豫州、大耳儿 字 玄德 宜城亭侯 )
钳耳文彻
释神英(号 法华耳 )
僧智升( 耳 )
僧知玄(字 后觉、俊觉 号 悟达国师、义山、陈菩萨耳 陈 别称 陈菩萨 )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坡老、坡公、坡仙、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元成宗(庙号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钦明广孝帝、元钦明广孝帝 铁木儿 别称 铁穆耳 尊号 完泽笃皇帝 )
黄鼎(字 玉耳 )
汪耳公
其它辞典(续上)
梁益耳姚句耳
如耳
张耳( 赵景王、赵王、恒山王、常山王 景 )
泠耳( 冷 下相侯 严 )
公孙耳( 禾成侯 )
刘备(庙号 烈祖、汉昭烈 昭烈皇帝、昭烈帝、汉昭烈帝、蜀汉昭烈帝、昭烈 世称 蜀先主、汉中王、失箸人、刘豫州、大耳儿 字 玄德 宜城亭侯 )
钳耳文彻
释神英(号 法华耳 )
僧智升( 耳 )
僧知玄(字 后觉、俊觉 号 悟达国师、义山、陈菩萨耳 陈 别称 陈菩萨 )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坡老、坡公、坡仙、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元成宗(庙号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钦明广孝帝、元钦明广孝帝 铁木儿 别称 铁穆耳 尊号 完泽笃皇帝 )
黄鼎(字 玉耳 )
汪耳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18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晋阅兵于夷地。晋灵公欲使士縠为中军,以益耳为佐。晋卿先克以为不可。益耳等乃于灵公三年使人杀先克为乱。晋人讨之,杀益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郑国人。成公时大夫。成公十年晋伐郑。奉命使楚,楚共王出兵救郑。归告郑卿子驷,楚师行速,失志,过险不整而丧列,忧楚师之不可用。战于鄢陵,楚师果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哀王大夫。魏伐卫,取卫二城。卫君患之。如耳使卫,约卫事魏,予魏宝器,则罢成陵君兵权。归,复以此劝说魏王,王听其说,乃罢兵,并免成陵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02 【介绍】: 战国末大梁人。为魏公子信陵君食客,曾为外黄令。与陈馀为刎颈交。秦末,陈涉起兵,以耳、馀为校尉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耳为右丞相,馀为大将军。因从项羽入关,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封耳为常山王。后耳与馀有隙,馀率兵袭耳,耳败走归刘邦。随韩信破赵,斩馀于泜水上。立为赵王。卒谥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78 【介绍】: 姓或作冷。西汉人。以客从刘邦起沛,入汉,率兵击破齐田解军。后以楚丞相坚守彭城,拒英布,有功。高祖十二年封下相侯。卒谥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76 【介绍】: 西汉人。汉五年从高祖。任郎中,击代,斩陈豨。封禾成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23 【介绍】: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蜀皇帝,亦称先主,涿郡涿县人,字玄德。东汉远支皇族,少孤,贩履织席为生。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军。先后依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破曹操,据荆州。旋取益州、汉中。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自立为汉中王。曹丕代汉之次年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章武初,率师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卒于白帝城。在位三年。谥昭烈。全三国文·卷五十七
帝讳备,字玄德,涿郡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灵帝末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后为高唐尉,迁为令。献帝初,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守平原令,领平原相;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寻领徐州;曹公表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寻为豫州牧,复表为左将军。后破曹公于赤壁,自领荆州牧。又定蜀,领益州牧。又定汉中,称汉中王。以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在位三年,谥曰昭烈皇帝。(案:先主称尊号,诸文诰策命皆刘巴所作,今以即位已前已后诸篇编为先主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时羌族人。钳耳康子。炀帝大业五年为恒山郡九门县令。为政清明,邑人立清德碑颂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沧州人。丱岁从师究习经论。又参神会禅师于荷泽。禅师谓之曰。汝于五台有缘。宜往。开元四年。六月中旬。乃获戾止。一日食毕。偶游西林。忽入一院。榜曰。法华。其外三门十三间。壁画五台山十寺境。其内三门。则塑护国仁王像。有楼峻耸。奉文殊普贤像于上。其馀行宫道场仪仗蔽映。正中则多宝塔也。其庄严之盛。具如经说。英时神情恍𢠳。境物变眩。宜非耳目所能了。及出则众僧诡相异状。交揖迭晤。遂东行可三十步。闻闭户声。回视无所见。英因泣曰。此大圣启悟我也。我其敢怠。乃发愿一依化院规横营建。以隆佛法。先筑庵化塔处。召匠致材。旋有成绪。使吴道子图所见于墙堵间。仍扁法华。匡徒说法。气象冠诸方。久之告灭。寿七十五。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神英。罔知姓氏。沧州人也。宿缘悟道丱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年当应法受具。后乃枝锡萍游寻访知识。早通玄话兼擅论经。相次参神会禅师。谓英曰。汝于五台山有缘速。宜往彼瞻礼文殊兼访遗迹。既承指授。以开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瞻礼。于僧厨止泊。一日食毕游于西林。忽见一院题曰法华。英遂入中见多宝塔一座。玮晔繁华如法华经说同也。其四门玉石功德细妙光彩。神工罕测。后面有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之像。前有三门一十三间。内门两畔有行宫道场。是文殊普贤仪仗。三门外状台山十寺。杳然物外观瞻浩荡神情恍𢠵。英试出院又见众僧。且非恒所见者。而多诡异。疑豫未决。遂出门东行可三十步。忽闻闭户铿然。回目视之了无一物。英乃悲泣曰。此大圣警悟我邪。于此地必有缘矣。遂于髣髴多宝塔处。结庵而止。乃发愿曰。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日居月诸信施如林归依者众。遂召工匠有高价者。誓不酬之。乃于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功德。细妙光莹功侔所见。其壁乃王府友吴道子之迹。六法绝妙为世所尚。此院前后工毕。因号法华耳。英说法住持。其齐整若剪裁焉后无疾召门人嘱付而终。春秋七十五。今坟塔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长安西崇福寺。学大小乘,尤善毗尼宗。以《大藏目录》真伪相乱,乃于玄宗开元十八年撰《开元释教录》。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智升。开元中崇福寺沙门。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未详何许人。悬解二乘。尤善毗尼。然于著述盖出天性。每以大藏之目。虽有聂道真道安明佺等。所撰晋魏汉等录。亦姑以记其翻传岁月。人物名字耳。若其同本异出。以一为二。以旧为新。后先浑淆。真伪杂滥。则其过不可枚举。乃于开元十八年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其甄别之至。遂能黜江泌女子之文。以塞妖忘之源。后有作者如圆照之贞元录。犹相去远矣。又续道宣内典录一卷。靖迈图纪一卷。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智升。未祥何许人也。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达今古。每慊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师。各著大藏目录记其翻传年代人物者。谓之晋录魏汉等录。乃于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最为精要何耶。诸师于同本异出旧目新名。多惑其文真伪相乱。或一经为两本。或支品作别翻。一一裁量少无过者。如其旧录江泌女子诵出经。黜而不留。可谓藻鉴杜塞妖伪之源有兹独断。后之圆照贞元录也。文体意宗相岠不知几百数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内典录十卷。靖迈出图纪四卷。升各续一卷。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游方至京,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岁出家。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文宗曾召之顾问。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后曾游泽州。僖宗幸蜀时,曾召其谈法。《宋高僧传》卷六有传。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全唐诗》存诗3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图南。梓州射洪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梦月入怀而娩。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五岁。祖指花令赋诗。不数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之句。祖吟咏久之。叹曰。吾望汝登高第雪耻。今如此。其志见矣。则终将归于空门乎。所居邻宁夷寺。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忽若有所寤。夜又梦。其寺之殿佛。手为摩顶。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诣唐兴四安寺落发。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𮗿公圆旨授之。皆习复无遗误。年十三。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时丞相杜公元颖。方出镇蜀。闻其名而命之。听者万计。率骇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为陈菩萨矣。或传其前身。盖汉州三学山知铉也。尝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云。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于是抵三峡。历荆襄。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获依安国信法师。究唯识论。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乡音不类忧之。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中夕梦僧易其舌。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儒者杨茂先。留意竺坟。慕谢康乐之为人。注释经义。时就质问。及终。玄独见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谢乘空而去。讣至。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敛。且曰。吾非簪裳累。则提瓶挈屦。侍玄公久矣。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后惑邪说。故群臣莫之谏。尝以德阳节。会缁黄麟德殿。诏玄独抗道众。帝躬发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义。使相问答。玄所对凡数千言。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军仇士良。内枢杨钦义。惜其才美。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玄即日归乡里。既而以巾栉。游湘湖间。方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迎止开元寺。属宣宗龙飞。内枢杨公统左禁军。以定𠕋功。请复教。首乞访玄声迹。诏居宝应寺。寿昌节讲赞。赐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则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诏悉兴建天下废寺。至图玄肖象禁中。以存模楷。八年上章乞还山。广明二年春。僖宗远难幸蜀。遣郭遵泰。以玺书诏。赴行在所。仍许肩舆自随。上降接勤重。谈论颇悦。且欲赐美号。顾问诸学士。学士未及奏。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开示悟入法华之旨。其宜号悟达国师。以表朕意。玄陈让再三。不允。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正月二十七日。见所居之室。悉现微妙胜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声曰。必生净土。问谁为此声者。则应曰。佛也。若菩萨降庭。明珠堕膝。是岂娑婆报尽。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灯。作遗表。嘱后事。以尸施鱼鸟。叮咛告戒。右胁面西而寂。寿七十三。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而笃于进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见。骆谷真符县雍氏者。宅当大潭上。潭有鱼。足而齿。异甚。或欲网钓。则兴云雾拥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适抵其地而知之。为授归戒。出水鼓跃逝去。夜梦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益昌北郭龙门神。皆受戒。徵验见弟子僧彻传。兹不复录。塔在今茶陇山祐圣寺。秦蜀间。户图事其像。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以侍立者。则商隐亦尝为之役也。商隐号义山。能辞章。玄居京师兴善寺时。商隐居永崇里。尝苦眼疾。望祷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知玄。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氏梦月入于怀。因而载诞。虽乳哺未能言。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岁祖令咏花。不数步成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吟叹不怿曰。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非贻厥也。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寺与居邻。玄日就讲集所。一聆法语若睹前因。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寤启祖父乞为勤策。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年十一遂其削发。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授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辩空师圆旨。共一百二十五万言。皆囊括深奥矣。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众日计万许人。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弗厈其名。号陈菩萨耳。传云。玄前身名知铉。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焉。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才听毗尼续通俱舍。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复从本师下三峡。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户外之屦日其多矣。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甚惬皇情。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又研习外典。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梦神僧截舌换之。明日俄变秦语矣。有杨茂孝者。鸿儒也。就玄寻究内典。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多执卷质疑。随为剖判。致书云。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咸造门拟结莲社。尝一日玄宴坐。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玄令人侦问。茂孝其夕诫其子曰。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所累者簪冕也。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至是方验先见矣。武宗御宇。初尚钦释氏。后纳蛊惑者议。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终不回上意。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独诏玄与道门敌言。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共黄冠往复。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术乃山林间。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而又必资宿因。非王者所宜。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闻者为之股慄。大忤上旨。左右莫不色沮。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惜其才辩。恐将有厈逐之命。乃密讽贡祝尧诗。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览诗微解。帝虽不纳忠谏。而嘉其识见口给也。玄即归巴岷旧山。例施巾栉。而存戒检愈更甄明。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延止开元佛寺。属宣宗龙飞。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奏乞访玄声迹。玄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玉虚亭。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大悦帝情。因奏天下废寺基。各敕重建。大兴梵刹玄有力焉。命画工图形于禁中。其优重如是。与相国裴公休友善。同激扬中兴教法事。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受益者多。广明二年春。僖宗违难西蜀。后遣郭遵泰赍玺书。肩舆诏赴行在。帝接谈论颇解上心。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帝欲旌其美。令诸学士撰玄师号。皆未惬旨。乃挥御翰云。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悟者觉也明也。悟达大道悟佛知见。又云。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赐悟达国师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玄陈让不遂。乃乞归九陇旧庐。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圣境名迹皆见在前。二月七日闻空声曰。必生净土。乃讯之云。孰之语耶。空又应曰。佛也。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勿以此苦为累也。言讫而没。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万端。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国反。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故为婴挠耳。召弟子慈灯。附口上遗表。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享年七十三。僧腊五十四。玄咸通中曾游泽州。追问小远法师同年。亦同终日月焉。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服唯布褐卧则刍秆。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馀则禅坐。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待之如一素结情好。深者裴相国休。初裴镇荆门。玄游五台山。路出渚宫。赠遗初无所取。裴知其俭约。密遣人沿路以供之。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尝经骆谷真符县。雍氏家枕潭。潭中有大鱼如龙。四足而齿牙纤利。其家日饲以食。已四世矣。或欲网钓之意。则辄云雾晦冥焉。玄扣船抚其顶。瞪目而鼓跃。即为受归依。未几乃寄梦雍氏曰。我谢汝累世护念。今受归依已生天。而永诀矣。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偕受戒法。罢其血食欤。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时居永崇里。玄居兴善寺。义山苦眼疾。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读终疾愈。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决别云。玄生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命僧彻撰法鉴。以照像若十翼焉。大无量寿经疏二卷。僧彻著法灯类章指焉。胜鬘经疏四卷。僧彻著法苑以错综。犹纬书焉。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此外秦蜀之间。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录成二十馀卷。礼忏文六卷。通计三十万言。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法孙右街僧录觉辉。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重孙光业僧录。绵绵瓜瓞。皆名公也。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玄公何云袁盎。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通曰。人寿百年。自汉至唐。玄几经出没乎。骸山泪海断可知矣。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神僧传·卷第八
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后别僧谓知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后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公曾读西汉书不。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因述忏法三卷。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云。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觉。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寺与居邻。玄日就讲集所。一聆法语。若睹前因。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窹启祖父。乞为勤策。亲党听之。年十一削发。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授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空师圆旨。共一百二十五万言。皆囊括深奥。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众。日计万人。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重其名。号陈菩萨。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才听毗尼。续通俱舍。复从本师下三峡。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甚惬皇情。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叉研外典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梦神僧截舌换之。明日俄变秦语。武宗御宇。初尚钦释氏。后纳蛊惑。议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终不回上意。因诏玄与道门敌言。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共黄冠往复。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术。乃山林间。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而又必资宿因。非王者所宜。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闻者为之股慄。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惜其才辩。恐有厈逐之命。乃密讽贡祝尧诗。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览诗微解。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延至开元佛寺。属宣宗龙飞。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奏公访玄声迹。玄归上国宝应寺。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玉虚亭。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议。大悦帝情。因奏天下废寺基。各敕重建。大兴梵刹。命𦘕工。图形于禁中。其优重如是。与相国裴公休友善。同激扬中。兴教法事。八年。上章公归故山。大行利济。受益者多。僖宗令诸学士。撰玄师号。赐悟达国师。玄陈让不遂。乃乞归九陇旧庐。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圣境名迹。皆见在前。二月七日。闻空声曰。必生净土乃讯云。孰之语耶。空又应曰。佛也。七月中闻户外有声。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渐迫玄身。叮咛赞喻。勿以此苦为累也。言讫而没。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万端。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国反。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故为婴挠耳。召弟子慈灯。附口上遗表。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言讫。右胁面西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07 【介绍】: 即铁穆耳。元朝皇帝。世祖孙,太子真金(裕宗)子。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卒,即帝位。次年,改元元贞。在位时下诏奉孔子,而裁减儒学提举司;命宋降臣以宋制为据,制订市舶法规;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清出大量佃户为编民。使兄子海山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等。但支出浩繁,岁入不过岁出之半。又发动进攻八百媳妇国之役,西南骚动。大德十一年卒,在位十三年。蒙语尊号完泽笃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霍山人,字玉耳。诸生。明亡时起事,后降洪承畴,为总兵,居江南。后以与郑成功通,为总督郎廷柱所知,服毒死。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