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虎耳经
长耳和尚
穿耳客
穿耳僧
马耳山
旃檀耳
周那自宅供旃檀耳羹
黑耳
无耳人
须曼耳比丘
解脱耳
熊耳山
檀耳
耳根清净
耳不闻杀
虎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之异名。
长耳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越时,杭州法相寺长耳行修和尚,泉南陈氏子。长耳垂肩。七岁犹不言。或问之,忽应声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出家金陵瓦棺寺。参雪峰,得其心印。自是猛兽驯若。灵异益著。僧问如何是长耳?师以手曳耳示之。问南峰难到么?曰:只为他会不过。曰到后如何?曰孤峰独宿。吴越王问永明,今有真僧否?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礼称定光出世。师曰:弥陀饶舌。少选而化。宋赐号宗慧大师。
穿耳客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穿耳僧)。
穿耳僧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印度之僧,多系耳环,谓之穿耳僧。风穴众吼集指达磨为穿耳客。西域记七曰:「阿避陀羯刺拿僧伽蓝,唐言不穿耳。(中略)昔大雪山北睹货罗国有乐学沙门,二三同志礼诵馀闲,每相谓曰:妙理幽玄,非言谈所究。圣迹明著,可足趾相寻。(中略)既至印度,寓诸伽蓝,轻其边鄙,莫之见舍。外迫风露,内累口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此国王出游近郊,见诸客僧,怪而问曰:何方乞士,何所因来?耳既不穿,衣亦垢弊。(中略)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皆三宝之灵祐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斯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
穿耳僧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印度之僧,多系耳环,谓之穿耳僧。风穴众吼集指达磨为穿耳客。西域记七曰:「阿避陀羯刺拿僧伽蓝,唐言不穿耳。(中略)昔大雪山北睹货罗国有乐学沙门,二三同志礼诵馀闲,每相谓曰:妙理幽玄,非言谈所究。圣迹明著,可足趾相寻。(中略)既至印度,寓诸伽蓝,轻其边鄙,莫之见舍。外迫风露,内累口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此国王出游近郊,见诸客僧,怪而问曰:何方乞士,何所因来?耳既不穿,衣亦垢弊。(中略)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皆三宝之灵祐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斯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
马耳山
【佛学大辞典】
(杂名)九山,七金山之一。頞湿缚羯拿As/vakarn!a之译。山形得名。围善见山之山也,高广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三藏法数】
马耳山者,谓状如马耳也。高广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旃檀耳
【佛学大辞典】
(饮食)生于旃檀木之耳。纯陀以之供佛。佛受之而涅槃。纯陀又作周那。长阿含经三曰:「尔时世尊于负味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中略)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阇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中略)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中略)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别煮旃檀树耳,世所珍奇,独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馀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玄义七曰:「八十二岁老比丘身,诣纯陀舍,持钵乞食,食旃檀耳羹,食讫说法,果报寿命中夜而尽。」
周那自宅供旃檀耳羹
【佛学大辞典】
(故事)据长阿含经三,则说佛自行乞食,到周那(即准陀)宅受最后之供养,食旃檀耳羹,食已说法,中夜命终。是小机之所见也,大小感见之不同不可和会。涅槃经疏四曰:「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旃檀耳羹,中夜入灭,舆向双林以火焚身。此小缘劣见,若见纯陀悲感但献八斛四斗不思议供,充饱一切。(中略)大缘见胜。」
黑耳
【佛学大辞典】
(神名)神女名。吉祥女之妹,常为损害于人者。新称黑耳。旧称黑闇。俱舍论光记五曰:「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随逐。姊名吉祥,所至之处能为利益。妹为黑耳,由耳黑故以名焉,所至之处能为衰损。旧云功德天,黑闇女,译家误矣。」
无耳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眼人)
须曼耳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须曼为花名,此比丘前生以须曼花供养佛塔,依此因缘,耳上生须曼花,故名。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须曼耳比丘,先世见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须曼华布施。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不坠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三时,须曼在耳,香满一室,故字曰须曼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
解脱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耳闻法,遂得解脱。耳为解脱之门,故曰解脱耳。思益经二曰:「眼是解脱门,耳鼻舌身意是解脱门。」此土众生特以耳根为解脱门。楞严经五曰:「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玄义六下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
熊耳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达磨之塔所也。塔记曰:「大师化缘已毕,传法得人,乃端居而逝,即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也。葬于熊耳山,起塔定林寺。」大明一统志二十九河南府曰:「熊耳山在卢氏县,山连永宁,两峰相并如熊耳。」
檀耳
【佛学大辞典】
(物名)旃檀耳之略。耳者茸也。佛于最后之斋食受之而涅槃。(参见:旃檀耳)
旃檀耳
【佛学大辞典】
(饮食)生于旃檀木之耳。纯陀以之供佛。佛受之而涅槃。纯陀又作周那。长阿含经三曰:「尔时世尊于负味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中略)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阇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中略)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中略)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别煮旃檀树耳,世所珍奇,独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馀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玄义七曰:「八十二岁老比丘身,诣纯陀舍,持钵乞食,食旃檀耳羹,食讫说法,果报寿命中夜而尽。」
耳根清净
【俗语佛源】
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耳不闻杀
【三藏法数】
谓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不为我故杀,是名不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