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天耳通
天耳智
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天耳智通愿
耳入
耳根
耳轮
耳识
耳语戒
耳处
耳圆通
百丈三日耳聋
此土耳根利
佛类词典(续上)
天耳天耳通
天耳智
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天耳智通愿
耳入
耳根
耳轮
耳识
耳语戒
耳处
耳圆通
百丈三日耳聋
此土耳根利
天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天耳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三藏法数】
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三藏法数】
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天耳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也。
(术语)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也。
天耳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谓十方三世语言音声,一时领览,悉彻其源,明了知闻,皆无障碍,是名天耳智通。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谓十方三世语言音声,一时领览,悉彻其源,明了知闻,皆无障碍,是名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證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證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为天耳之用者。报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禅为彼天之果报而自得之,犹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术语)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證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證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为天耳之用者。报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禅为彼天之果报而自得之,犹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天耳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耳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耳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藏法数】
耳根者,谓观世音菩萨,往昔劫中,于观世音佛所,发菩提心。彼佛教其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于是菩萨即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念顿空闻性而入圆通矣。经中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即圆通之体也。上合诸佛妙心,下同众生悲仰,而现乎三十二应,施以十四无畏等者,乃圆通之用也。故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成就菩提,斯为第一。(闻、思、修,即三慧也。梵语三摩提,即三摩地也。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三十二应者,佛应、独学应、缘觉应、声闻应、梵王应、帝释应、自在天应、大自在天应、天大将军应、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人王应、长者应、居士应、宰官应、婆罗门应、比丘应、比丘尼应、优婆塞应、优婆夷应、女主应、童男应、童女应、诸天应、龙应、药叉应、乾闼婆应、阿修罗应、紧那罗应、摩呼罗伽应、人应、非人应也。十四无畏者,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二、知见旋复;三、观听旋复;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十一、消尘旋明;十二、融形复闻;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也。)
(术语)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藏法数】
耳根者,谓观世音菩萨,往昔劫中,于观世音佛所,发菩提心。彼佛教其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于是菩萨即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念顿空闻性而入圆通矣。经中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即圆通之体也。上合诸佛妙心,下同众生悲仰,而现乎三十二应,施以十四无畏等者,乃圆通之用也。故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成就菩提,斯为第一。(闻、思、修,即三慧也。梵语三摩提,即三摩地也。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三十二应者,佛应、独学应、缘觉应、声闻应、梵王应、帝释应、自在天应、大自在天应、天大将军应、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人王应、长者应、居士应、宰官应、婆罗门应、比丘应、比丘尼应、优婆塞应、优婆夷应、女主应、童男应、童女应、诸天应、龙应、药叉应、乾闼婆应、阿修罗应、紧那罗应、摩呼罗伽应、人应、非人应也。十四无畏者,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二、知见旋复;三、观听旋复;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十一、消尘旋明;十二、融形复闻;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耳轮
【佛学大辞典】
(物名)穿耳朵垂金银之轮者。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彼国王等,或以金银作此耳轮。旧经言耳渠者,应是也。」
(物名)穿耳朵垂金银之轮者。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彼国王等,或以金银作此耳轮。旧经言耳渠者,应是也。」
耳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别声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由对声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闻声,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术语)六识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别声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由对声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闻声,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耳语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诵三昧耶。为灌顶时窃耳语弟子之秘密戒,即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大疏八曰:「用此䌽净帛周布弟子面门,当深起慈悲护念之心。耳语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诸馀未入坛者闻声。」
(术语)又曰三诵三昧耶。为灌顶时窃耳语弟子之秘密戒,即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大疏八曰:「用此䌽净帛周布弟子面门,当深起慈悲护念之心。耳语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诸馀未入坛者闻声。」
耳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耳入。(参见:耳入)
(术语)即耳入。(参见:耳入)
耳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耳圆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以耳根證圆通也。铠庵赞曰:「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撰耳圆通。」(释门正统三引之)。
(术语)言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以耳根證圆通也。铠庵赞曰:「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撰耳圆通。」(释门正统三引之)。
百丈三日耳聋
【佛学大辞典】
(公案)百丈再参马祖之顷,祖见丈来。拈禅床角头拂子竖起。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侍立片时,祖曰:你已后将什么为人?丈挂拂子于旧处。祖即振威一喝,丈大悟。后来谓黄檗云:我当时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悚然吐舌。见传灯录六,百丈传,会元三大智章。
(公案)百丈再参马祖之顷,祖见丈来。拈禅床角头拂子竖起。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侍立片时,祖曰:你已后将什么为人?丈挂拂子于旧处。祖即振威一喝,丈大悟。后来谓黄檗云:我当时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悚然吐舌。见传灯录六,百丈传,会元三大智章。
此土耳根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玄义六曰:「他土馀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他佛土之众生或有眼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色尘使得益,或有鼻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香尘使入于益,即六尘说法是也。今此娑婆界,耳根最利,故佛偏起声尘而说法也。此谓之作音声佛事。
(术语)法华玄义六曰:「他土馀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他佛土之众生或有眼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色尘使得益,或有鼻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香尘使入于益,即六尘说法是也。今此娑婆界,耳根最利,故佛偏起声尘而说法也。此谓之作音声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