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斩成安
张陈
重耳在楚
子犯有言
词典
耳目
洗耳
在耳
两耳
入耳
倾耳
焉耳
侧耳
耳热
云耳
耳闻
典故
斩成安

相关人物
张耳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5~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閒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閒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閒道蓖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例句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王涯 从军词三首

典故
相关人物
张耳
 
陈馀


《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
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陈馀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例句

松篁贞管鲍,桃李艳张陈。 李咸用 论交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李白 古风

张陈刎颈交,竟以势不完。 白居易 和雉媒

谁道黄金如粪土,张耳陈馀断消息。 贯休 行路难

典故
重耳在楚

相关人物
晋文公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僖公·传二十三年〉~250~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下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典故
子犯有言

相关人物
子犯
 
重耳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例句

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國語辭典》: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老残游记》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
2.审察。《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3.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閒杂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4.代人刺探消息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國語辭典》:洗耳  拼音:xǐ ěr
1.本指尧聘许由为九州长,许由厌闻世事,洗耳于颍水滨。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后比喻不愿过问世事。《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
2.比喻专心、恭敬的聆听。元。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薰洗耳听。」
《韵府拾遗 纸韵》:在耳
王安石诗: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
《骈字类编》:两耳(两耳)
汉 王褒 九怀 其九 株昭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唐 杜甫 天育骠骑歌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燄双瞳方。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唐 贾岛 早蝉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分类:两耳
《國語辭典》:入耳  拼音:rù ěr
1.听到。《老残游记》第二回:「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2.悦耳、中听。如:「不堪入耳」。《文明小史》第四○回:「那河里更是画舫笙歌,悠扬入耳。」
3.蚰蜒的别名。参见「蚰蜒」条。
《國語辭典》:倾耳(傾耳)  拼音:qīng ěr
侧耳。表示十分专心的听著。《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不觉为之倾耳,遂忘倦。」
分類:耳朵静听
《漢語大詞典》:焉耳
见“ 焉尔 ”。
《國語辭典》:焉尔(焉爾)  拼音:yān ěr
语尾辞。无意义,如口语中的「罢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國語辭典》:侧耳(側耳)  拼音:cè ěr
倾著耳朵听。形容专注。《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我向这屏墙边侧耳偷睛觑,谁曾见这官府!」
《國語辭典》:耳热(耳熱)  拼音:ěr rè
耳部发热。形容人兴奋的状态。《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宋。辛弃疾 定风波。金印累累佩陆离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漢語大詞典》:云耳(雲耳)
见“ 云尔 ”。
饰有云纹提梁的酒器。 宋 王千秋 《醉蓬莱·送汤》词:“紫府春长,凤池天近,看提携云耳。” 清 曹寅 《金缕曲·寿郭汝霖八十初度》词:“满尊前、云耳盈怀抱。倾露醑,醉瑶草。”
《國語辭典》:云尔(云爾)  拼音:yún ěr
语末助词,表如此而已的意思。《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序〉:「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國語辭典》:耳闻(耳聞)  拼音:ěr wén
听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分類:耳闻听说
《漢語大詞典》:张陈(張陳)
(1).陈设。汉书·礼乐志:“《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宴处即大如法,此尤不易张陈。”《元典章·礼部三·婚礼》:“四曰亲迎。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婚之室。”
(2). 汉 高祖 谋臣 张良 、 陈平 的并称。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仪 萧 曹 之指挥,羡 张 陈 之奇画。” 唐 王圭 《咏汉高祖》:“爪牙驱 信 越 ,腹心谋 张 陈 。”
(3). 张耳 、 陈馀 的并称。二人初为刎颈交,后又结怨至不两立。 唐 李咸用 《论交》诗:“松篁贞 管 鲍 ,桃李艳 张 陈 。” 宋 范仲淹 《得李四宗易书》诗:“须期 管 鲍 垂千古,不学 张 陈 负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