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0,分52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爵耳
熊耳杯
倚耳
儋耳翁
洞耳
耳杯
耳诵
耳韵
畜耳
谄耳
槐耳
黄耳菌
净耳
湖耳
盥耳
《漢語大詞典》:爵耳
即卷耳。《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三国 吴 陆玑 疏:“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鬻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艸。 郑康成 谓是白胡荽, 幽州 人呼为爵耳。”参见“ 卷耳 ”。
分類:卷耳
《國語辭典》:卷耳  拼音:juǎn ěr
1.植物名。石竹科卷耳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约三十公分,全株被细毛。叶对生,长卵形。聚伞花序顶生,具三至七朵花,花瓣白色,顶端凹裂约达三分之一。蒴果圆柱形。嫩叶可供食用。也称为「苍耳」、「耳珰」。
2.《诗经。周南》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卷耳,后妃之志也。」或亦指行役者思家之诗。首章二句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漢語大詞典》:熊耳杯
杯名。 北齐 邢邵 《冬日伤志篇》:“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熊耳刻杯,飞云画罍。” 倪璠 注:“熊耳,按礼器爵上有两柱,取饮不尽之义,戒其过也。言其竞举象两熊耳也。”
《漢語大詞典》:倚耳
向后倾侧的耳朵。古人以此为美。《楚辞·大招》:“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王夫之 通释:“倚耳,耳嚮后若倚,不哆张也。” 蒋骥 注:“耳贴后也。”
《漢語大詞典》:儋耳翁
指 宋 苏轼 。 苏轼 曾被贬至 儋耳 ,故称。 清 钱谦益 《追和朽庵和尚乐归田园》之八:“和诗敢效 儋耳翁 ,感怀窃此 朽庵 叟。”参见“ 儋耳 ”。
分類:苏轼
《漢語大詞典》:儋耳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沈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骈字类编》:洞耳
元史文宗纪:十二月十三日,将抵中庆,贼兵七千犹拒战于伽桥古壁口。兵交,裕噜特穆尔左颊中流矢,洞耳后拔矢,复与战,大捷。遂复行省治,诸军皆会驻于城中。
《國語辭典》:耳杯  拼音:ěr bēi
一种古代饮酒器。椭圆形,两侧各有一耳,多为木胎漆器或青铜器。盛行于战国至晋代之间。
《漢語大詞典》:耳诵(耳誦)
谓耳闻即能成诵。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耳诵:“凡读书聪敏者,曰‘过目成诵’。 唐 宋若昭 《牛应贞传》云:‘少而聪颖,经耳必诵。’耳诵甚新,可与耳学作証。”
分類:耳闻
《漢語大詞典》:耳韵
指感音能力。 杨朔 《笛子吹出的故事》:“女儿叫 翠娥 ,生得很秀气,是个灵巧孩子,长年受到她爹爹的熏染,也爱摆弄笛子。耳韵极强,悟性又好,春天听见鸟啸,秋天促织唱,或是海潮的声音, 翠娥 都能吹进笛子里去。”
分類:能力
《漢語大詞典》:畜耳
对自己耳朵的谦称。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观月听琴》:“殫精有后悟,畜耳无前闻。”
《漢語大詞典》:谄耳(諂耳)
谓满足听觉的需要。管子·五辅:“淫声諂耳,淫观諂目。”
《漢語大詞典》:槐耳
生于槐树上的木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木耳:“槐耳。”﹝释名﹞引 苏恭 曰:“此槐树上菌也。”
《漢語大詞典》:黄耳菌
黄色的菌子。菌蕈形似人之耳朵,故称黄耳菌。 宋 苏轼 《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诗:“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薑。” 王文诰 辑注:“传法正宗记: 迦毘罗国 ,有长者 梵摩净德 园,树中生耳如菌,味甚美。”
《漢語大詞典》:净耳
掏耳朵以清除耳垢。 元 吾丘衍 《闲居录》:“ 宜兴 周将军庙 有浄耳者居焉。”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浄耳》:“ 元 吾丘衍 閒居録云:‘ 宜兴 周将军庙 有浄耳者居焉。’……按:此知古时浄耳,亦为一技,今则併入鬀头矣。”
《骈字类编》:湖耳
明一统志:湖耳长官师在黎平府城北一百三十里。
《漢語大詞典》:盥耳
相传 尧 时高士 许由 闻 尧 欲以天下相让,以为污言,乃临池洗耳。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后用为典实。后汉书·崔駰传:“君子通变,各审所履,故士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