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内耳(內耳)  拼音:nèi ěr
耳朵的最底部。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孔与路而成,为听觉神经分布之处,主管听觉和身体的平衡。组成部分有三:一、半规管,内有膜囊,与神经相连,内外满贮透明液体。二、耳蜗管,亦满注透明液体,底部有听神经分布。三、前庭,在半规管与耳蜗管之间间。
《漢語大詞典》:逼耳
谓声音直往耳朵里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分類:声音耳朵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耸耳(聳耳)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国语·周语下》“听无耸” 三国 吴 韦昭 注:“不耸耳而听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羣马耸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疎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许。”
《漢語大詞典》:白耳
(1).白色耳朵。
(2).白木耳的简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郭代公 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其物遂灭。数日,公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斗,题句在焉。”
《漢語大詞典》:养耳(養耳)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荀子·正论:“和鸞之声,步中《武》《象》,騶中《韶》《护》以养耳。”吕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史记·礼书:“鐘鼓管弦,所以养耳也。”
《漢語大詞典》:宫貂
戴在耳朵上保暖的用品。也称暖耳,耳衣。因宫中用者为貂皮所制,故称“宫貂”。 明 李东阳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之一:“赐煖宫貂同日戴,冒寒郊马有人骑。”
《漢語大詞典》:挑耳
挖耳朵。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擿齿则松檟不及一寸之筳;挑耳则栋梁不如鷦鷯之羽。”
分類:挖耳耳朵
《漢語大詞典》:馘截
割下敌人的耳朵。指诛戮。晋书·刘琨传:“是岁, 元帝 转 琨 为侍中、太尉,其餘如故,并赠名刀。 琨 答曰:‘谨当躬自执佩,馘截二虏。’”
《国语辞典》:付耳  拼音:fù ěr
将耳朵靠近来。《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唤燕青,付耳低言:『你与我……如此如此。』」
《國語辭典》:音频(音頻)  拼音:yīn pín
声音频率的表现情形,为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的次数。也称为「声频」。
《國語辭典》:飞耳(飛耳)  拼音:fēi ěr
比喻能听到很远的声音,采纳各种言论。南朝梁。武帝〈求言诏〉:「百辟无沃心之言,四聪阙飞耳之听。」
《漢語大詞典》:贴耳(貼耳)
(1).贴着耳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刺’,直竖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
(2).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蔡锷 《致唐继尧刘显世等电》:“以势度之, 蜀 宣布后, 张 李 两师不惟不敢西犯 成都 ,且将贴耳就范。”
《漢語大詞典》:竦耳
竖起耳朵。 三国 魏 杨修 《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分類:耳朵
《漢語大詞典》:引耳
竖着耳朵。形容心神专注地听。 唐 何延之 《兰亭始末记》:“ 高宗 哽咽流涕,引耳听命。”